转移:漫画纸质媒体的衰落与网络漫画的发展
日本漫画终于进入了21世纪。你我或许都知道一个很知名的有关日本的梗,那便是他们更新科技流程的极其缓慢。然而,在ACG界上,这种对科技的不敏感性却体现得并没有那么明显。动画上,90年代末期数码作画就基本完全取代了赛璐珞作画,而21世纪最开始的几年也见证了CG技术的广泛运用;小说投稿网站“成为小说家吧”早在2004年便已成立。而对于日本漫画而言,网络漫画的发展也是在21世纪初便开始了。不过,在网络漫画发展的同时,纸质漫画杂志的衰落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棘手问题。
实际上,漫画杂志的衰落比网络漫画的发展还要稍早一些。对于发行量稳居日本第一的《周刊少年Jump》而言,1995年的653万本年均发行量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天花板,仅仅过了短短三年,发行量就几乎腰斩般滑到了年均360万本。对于其他漫画杂志而言,这种情况更加让人揪心:少女漫画杂志《RIBON》从1994年的255万部峰值迅速滑落到2004年的53万部;青年漫画杂志《周刊Young Jump》从1995年的202万部滑落到2005年的108万部;更不用说原本也就仅有几十万部发行量的杂志,更是惨淡到了只有几万部。事实上,这并不全是计算机所带来的冲击,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最为显著的问题便是作为漫画主要受众的日本青少年数量的下降。在团块世代和他们的孩子这样的婴儿潮过去之后,日本社会的少子化问题逐渐显著,加之泡沫经济的破裂使得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了2000年左右这个关键时期,本应该作为读者主力的80—90一代实际上的数量已经远远不及他们的父辈和爷爷辈,这就显然地降低了漫画的读者数量。事实上,随着日本少子化的愈发严峻,这种现象也变得更加棘手,现在仍在连载的许多长篇漫画其阅读主力已经变成了3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显然是不适合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其次,纸质漫画成本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尽管日本在战后一直在实行将出版社、批发商、书店绑定在一起的图书再贩制度,保护了出版行业的整体性,但这套制度在泡沫经济破裂后所造成的出版成本高昂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加之年轻人的消费欲望降低,对纸质漫画自然也就没有那么感冒了。另外,1995~1996年,《幽游白书》《龙珠》等经典作品相继完结成了《周刊少年Jump》出版量从巅峰滑落的导火索,而这种“知名作品完结让读者没有动力探索同杂志的其他作品”的现象更是漫画阅读“快速化”“便捷化”的缩影。随着人们越来越将漫画尤其是漫画杂志作为一种“阅后即弃”的存在,二手漫画杂志店应运而生,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漫画杂志销量的下滑。再加上互联网、电视等新科技的冲击,传统纸质漫画媒体的衰落也就情有可原了。
让我们再回到网络漫画,实际上日本网络漫画最初的形态并不是我们所通常见到的漫画,而是一种完全脱胎于日本论坛文化的——AA漫画。在互联网早期的蛮荒时代,日本人在线上主要涌入的聊天室中显然不可能有足够的带宽承载图片,于是使用字符来绘制图案便逐渐成了这些聊天室中想要展示绘画风采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字符画逐渐演变成了AA漫画。这之中,可以说最为火热的匿名论坛2ch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2002年,在AA漫画尚且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时,2ch便已见微知著地开启了AA长篇板块,这不仅成了AA漫画正式诞生的标志,也为之后AA漫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到了2007年,随着亚鲁欧作为AA漫画主角的大热,尽管此时的日本论坛已经足以承载图片乃至视频,但AA漫画还是在此之后迅速成为了日本网络漫画的一种独特风格。可以说,大量字符的存在给了AA漫画极高的自由度,而这种自由度又从AA漫画中诞生了许多日本网络论坛的流行故事展开方式:安科、安价、xx似乎在做oo的样子……可以说,AA漫画在漫画界或许并没有成为主流,但其却对日本网络文化的演进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AA漫画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在网络上连载的传统漫画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从1998年起,在日本电脑就开始成为了人们阅读漫画的重要媒介之一,而2002年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并在2005年被大出版社SE看上的《迷糊餐厅》则成了早期网络漫画中乘上动画化快车高速发展的典型例子。在《迷糊餐厅》的成功号召下,除去各路个人博客、网站纷纷开始连载自己的网络漫画,也有一些传统公司谋求将业务转移到网络上,以弥补纸质杂志销量下滑的利润缺口。在纸质漫画杂志进一步衰落的大背景下,从2010年代开始,各家大小出版社几乎都进行了在互联网上的自救运动。这之中,2012年开始开放漫画投稿的niconico静画是先行者,而2014年由集英社创立的少年Jump+则成为了网络漫画平台中较为成功、产出了不少质量足以媲美传统漫画作品的漫画的网络连载平台。可以说,网络漫画的出现与发展不仅给了因传统渠道受限艰难前行的传统漫画出版公司一点喘息的空间,也为更多有志于创作漫画的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这些未来的漫画家们没有必要再苦苦等待各家杂志的回信,只需轻轻一点,便可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各大漫画网站上,供无数人阅读。
当然了,除去在网络上连载的页漫,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条漫这种全新的漫画形式也被提出,并很快成为了日本网络漫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本漫画而言,条漫实际上是源自韩国的舶来品,且日本的页漫本身极高的用户粘性与阅读惯性使得条漫的引入并不为读者们普遍欢迎,加之条漫在出版单行本时往往需要历经相当大范围的改写,虽然似乎是降低了创作者的创作难度,但实际上在跨媒体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性,也无法如传统页漫般展现出分镜的震撼效果,因此条漫没能取代页漫,仅仅成为了漫画的一种种类。不过,以COMICO为代表的的条漫平台已经展现了其巨大的活力,而反观移动互联网时代部分页漫已经不太适合小屏幕阅读,许多新的页漫也会选择在构图上迎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条漫也在学习页漫的分镜,逐渐有了更多的镜头语言。总而言之,新的网络时代下,只要想要在网络上呈现漫画,无论是何种漫画形式都会做出自己的改变,这也是新时代下漫画可能的一种发展方向吧。
2021年12月25日 (六) 21:51 (CST)
现状:“国民艺术”与背后的海外市场
2002年,Douglas McGray在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用“Gross National Cool”(国家总体酷值)描述日本通过动漫等流行文化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很显然,漫画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政府也在21世纪1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他们的“酷日本”(Cool Japan)计划,试图通过政府行动来加强这种文化输出。然而,文化作为一种可以自由流动的共有概念,显然在政策之外也已经有了它本身的发展,日本的漫画也不例外。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日本漫画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向海外拓展,可以说如今的漫画已经实打实的成为了日本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你我都是这份文化传播的受影响者,而日本漫画的海外市场也不是一日铸就的。
我们先来看看本身拥有深厚漫画底蕴的欧美。可以说,正是由于欧美漫画本身强大的底蕴和叙事特征,日本漫画在欧美从接受度上有着极大的分化:幻想系的少年漫画更受欧美读者青睐,而相应地萌系漫画则不怎么受欢迎。但总体来说,欧美市场还是为日本漫画的海外市场贡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仅美国市场自2002年起就突破了5000万美元,并一度达到了2亿美元,即便之后销量上有所波动,也基本上维持在1亿美元以上。而纵观欧美出版界,各家出版社角逐的背后也看见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日本大出版集团的名字。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欧美漫画和日本漫画画风上的融合,这可以说是日本漫画在长期输出的情况下所自然演变而生的高层次文化交流。在这之中,GURIHIRU的一些作品如《匪夷所思的格温侍》等可以说是在“传统美式超级英雄漫画”中融入“日式萌系画风”的最典型作品,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虽然这样的作品在目前依旧寥若晨星,但相信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欧美漫画和日本漫画的融合,这也会是目前受日本漫画冲击严重的欧美漫画的破局方向之一。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很快成为了日本漫画的主力发展方向之一。相较于欧美接受日本漫画的自然而然,中国对日本漫画的接受更多带了几分政治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日蜜月期中,大量的日本动画、漫画、影视作品被介绍引进中国,而在知名的1984年三千日本青年团访华活动中也有创作出《三国志》漫画的横山光辉来访,可以说这段蜜月期在促进中日政经交流的时候,也让日本漫画以一种附庸品的姿态引入了中国。而这份附庸品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巅峰——却不一定是日本漫画界所想看到的。由于中日双方的版权意识都相对比较淡薄,大量知名或不知名的日本漫画在这一时期以小人书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而即便是有意愿购买版权的中方代理商,在谈判时受蜜月期和版权意识淡薄的双重影响,也几乎是以半卖半送的形式接下了这些代理。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大量日本漫画充斥着中国市场,但日本人并没有从其中赚到多少。不过,这些漫画的引入也为日本漫画在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忠实拥趸,也自然而然形成了带喜剧色彩的少年漫画为主的中国市场。不过,1994年中国首本现代漫画杂志《画书大王》因为《城市猎人》的一张暴露较大的插图被强制终刊,这可以说是之后日本漫画在中国困局的嚆矢。一方面,盗版漫画的充斥使得中国市场实际上并不怎么受创作者的欢迎;另一方面,来自审查的挑战也使得日本漫画有时不得不被迫闪转腾挪。然而,日本漫画在中国市场所产生的最突出的影响便是造就了一批学习日本漫画绘画技法的中国漫画家,并让新世纪的中国漫画打上了日系画风的烙印,这份烙印也使得日本漫画依旧在中国持续有着很庞大的读者群体。
东南亚地区也很快拥有了一大批日本漫画的拥趸。在经济上,东南亚的不少经济体在近几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文化产业的长期落后使得这些国家地区在本土的娱乐文化上存在劣势,在漫画产业上则十分显著。因此,日本漫画在东南亚这片人口稠密的也有着一片很大的市场。然而,东南亚市场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一方面,消费能力上的略微劣势使得正版的漫画产品在东南亚价格极低,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大量的盗版漫画存在,这让这片庞大的市场在消费力上远不能满足日本人;另一方面,许多东南亚国家都有着长期的殖民历史,这使得不同国家的漫画偏好也带上了不同宗主国的特征,例如菲律宾偏爱超级英雄漫画,这与其长期被美国殖民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不过,在近年的民族主义思潮中,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本土漫画也异军突起,加之来自中国和韩国漫画的挑战以及日本漫画本身电子化进程的迟缓,日本漫画在东南亚显得略微有些狼狈。
欧美、中国、东南亚只是日本漫画海外市场中最鲜明的三个例子,日本漫画的海外市场还更加广阔。这些市场中,一个很大的共通点便是其中有不少都是吃了日本动画出海的红利而迅速发展的。可以说,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的ACG文化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日本漫画的出海进程,让日本漫画作为整个“酷日本”的一环在海外得以传播。随着少子化、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日本国内漫画市场的衰落已经是既定事实,这时候海外市场便显得十分重要。在各家大出版社的主动传播和海外市场主动接受的双重推动力下,即便有着中国、韩国等国家漫画的挑战,日本漫画依旧有着良好的出海前景。不过,电子化进程的迟缓和海外各国本土漫画的抵挡让这种出海面临着种种挑战,文化符号想要持续保持影响力并不容易。
2022年1月2日 (日) 17:58 (CST)
前路:日本漫画将走向何方?
一般来说,历史不会干预测未来这种事。不过,毕竟这不是什么正经的文章,所以作为正文的结尾,我还是综合一下日本漫画发展的前世今生,展望一下未来可能的方向。
整个日本漫画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先脱规范化后规范化的过程。这儿的脱规范化,指的是20世纪初日本漫画脱离浮世绘的样式,进入题材探索的多元发展时期;而规范化,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漫画画风和剧情设计的逐渐样板化,漫画家的个性化在更细微的地方体现。到了今天,可以说整个漫画产业生产漫画已经被高度流程化了:从剧本、到分镜、再到各方面补充的助手、最后落到责编手上,漫画越来越不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整套工业化流程下诞生的流水线产物。不过,即便是流水线产物,我们还是能够在形形色色的漫画中看到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是漫画的工业化,可以说是近20年漫画发展的最显著趋势了。
那么未来20年呢?这儿就来展望几个方向吧。最明显的一个方向便是网络化,这儿所说的网络化不仅仅是连载平台的网络化,更是整个漫画上下游产业链的网络化。本来,随着网络漫画连载平台的发展,已经有许多漫画创作者们和责编以近乎全线上的方式交流,加上漫画单行本完全用电子版发行,做到了漫画上下游产业链网络化的可能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这种网络化有着更为紧迫的现实需要。可以设想一下略微赛博化的漫画创作未来:剧本创作出剧本,传送给漫画创作组作画,再传送给责编排版登上网络漫画平台;之后,读者买下了这本漫画的电子版单行本,并获得了一份赠送的小礼物。互联网受众群体的庞大和新冠疫情可以说显然地加速了这个进程,虽然感觉还是挺魔幻的,但这个进程已经近在眼前了。
另一个较明显的方向是短篇化。现在说这话可能会有些早且令人意外,但在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现在,漫画想要保持竞争力,不得不缩短自己的篇幅来保存更多的受众——尽管这样子会降低漫画的内容深度和情节张力。在30年前,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即便反响不算太热烈的作品也能够维持十几年的连载,更不用说那些维持超过20年连载的常青树作品了。到了现在,即便是那些有着超高人气的作品,能够连载超过十年已经是奇迹了。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漫画创作过程嬗变的客观因素:如今的漫画不会再如30年前一般有着远大的追求而值得其花1000话去奋斗,即便是最传统的少年漫画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感;同时,漫画创作过程中角色的分离让过去那样一个漫画家包揽整个工序的情况愈发少见,虽然客观上减轻了漫画家的劳动强度,但从内容上来看也使得一部漫画作品很难再有着长时间连载后的剧情连贯度,这种缺失我们已经能在很多新时代的漫画中看到了。然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便是本段开头讲到的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碎片化阅读的大趋势下,责任编辑们不得不强行缩短原本有希望长期连载的作品以实现杂志内容的“新鲜度”,这使得现在许多漫画的连载周期只剩下了不足2年,更有许多开局良好的漫画不到一年甚至半年便仓促结尾,留下一个不明不白的故事。
除此之外,彩漫化也是日漫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但在黑白漫画依旧有着强势地位的当下,这个过程并不会那么明显。从读者的层面来说,实际上黑白漫和彩漫孰优孰劣实在不是一个能说得清的东西,这里也不会谈及这种容易引战的东西。不过,从作者的层面来说,尽管看起来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但实际上彩漫是降低了对作者画工的要求的。黑白漫画中为了表现画面的张力,很多时候对作者的分镜意识和动线分配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但到了彩漫,由于阅读彩漫的平台大多是互联网,加之彩色本身会掩盖掉画面的部分缺陷,这方面的画工需求大大降低,自然对作者的画工要求就降低了。因此,或许目前我们还看不出这个趋势,但随着漫画网络化的持续发展,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比现在更多的彩色漫画出现。
未来还在路上,但我们依旧站在日本漫画的当下。过去的日本漫画史已经在我们背后,而前路仍然迷雾重重。我们站在当下,阅读过去,预测未来。用未来作为日本漫画史的结尾或许并不合适,但总有一天,这些未来也会成为应该在漫画史中书写的过去。
2022年1月20日 (四) 22:17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