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2月8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春节迷思:子供向是ACG爱好者的归宿吗
以下正文。
“我认为教育小孩“世界上没有黑暗”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虚渊玄
虽然已经是大年初四了,还是给各位拜个晚年,祝各位接下来的春节假期能够愉快度过。既然是春节,走亲访友肯定避不了。每逢熊孩子来临,安抚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最好的方式就是——
打开一集《心跳!光之美少女》,和TA一起看,顺便普及一下扭曲方面的知识。除了收获“哥哥/叔叔你怎么看这么幼稚的东西啊”的质疑之外,有时我也难免想点什么,比如说,为啥我们真的都会看这些东西啊?
大友的历史,应该甚至比这里提到的《光之美少女》本身还要长。早在《美少女战士》风行的那个时代,在那些“儿童向”舞台活动中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得到大友的身影了,这也恰恰是“大友”一词由来的根源。除去已经有着悠久大友文化的日本,在中国,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大友的身影,而也有很多中国的子供向动画成为了大友口中的“中成药”,凭借着其过硬的质量让很多动画爱好者为之疯狂。
在我们讨论中国的大友群体时,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便是,很多大友实际上本身已经是具有很深ACG阅历的“婆罗门”。在小孩子对电视失去兴趣而转向刷短视频,我却忍不住一集集Q娃往下看的过程中,这一很有意思的地方便凸显出来了:子供向是ACG爱好者的最终归宿吗?
相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虽然喜欢的作品方向不同,但说起真正意义上的ACG入坑作,大部分人都是子供向作品。毕竟我们都是从子供向作品的受众过来的嘛。而随着年龄渐长,实际上我们对于子供向作品的观点主要是两个方向:
- 其一,给子供向打上童年回忆的滤镜,以一种怀念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其实在现在的我们眼中已经不再合适的作品;
- 其二,则是把自己也转换为这些作品的受众,成为了这篇文章中所主要阐述的“大友”。
当然了,大友群体并不是对于所有子供向作品都抱持着一味的开放态度。很显然地,想要让一部子供向作品备受大友青睐,那么这部作品本身无论是作画还是内容,势必有至少一个方面能够做到不仅仅小孩子喜欢的程度。譬如说,前面所提到的《心跳!光之美少女》,在扭曲方面可谓是无出其右,高浓度的友情足以让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众扭曲怪们直呼不可战胜。再比如说,前面出现了一张图片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胜利》,在对于篮球比赛的描绘上也足以让真正的篮球迷都堪称到位。而今年春节档的《熊出没·重返地球》,也凭借着其作画狠狠地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
因此,大友群体的存在,恰恰是各个作品的创作者们对于这种子供向作品不打马虎眼,认真创作的一种很直接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对于创作者的一种回馈。
那么,为什么很多子供向爱好者本身就已经是年资颇高的ACG爱好者了呢?我们要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如今对于初接触狭义上的ACG(深夜动画,日本漫画,galgame)的爱好者而言,TA们的年龄相对较小,恰恰处于刚刚从子供向的主要受众中脱离的年龄段,无论是对于子供向作品的童年回忆滤镜还是对于ACG本身纯粹的喜爱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对于自己过去曾看的作品自然是带有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身为人父/母、或是即将身为人父/母、或是被催着身为人父/母的高年资ACG爱好者而言,或许身不由己,或许是主动探寻,总会有接触子供向作品的时候,这个时候子供向作品本身的精良制作便展现在了TA们面前。这样,又一个大友便诞生了。
相较于大友的窘迫,实际上对于子供向乃至少年向作品来说,其对于本身受众群体的把握性已经没那么强了。在日本,2018年《周刊少年Jump》的统计数据中,25岁以上的读者占了总读者群体的27.4%,而其本身本应覆盖的10~15岁群体却只占了读者中的26%。
在中国,不仅我所要带的熊孩子相较于《心跳!光之美少女》更青睐手机上的短视频,短视频行业的整体腾飞也能反应出传统电视子供向动画的颓势。随着过年期间春节联欢晚会逐渐从全家人关注的主题变成刷手机、电脑时的背景音乐,那份整个时代所拥有的共同记忆也在逐渐离去,转变为不同群体各自异化的差异性叙事。子供向或许不一定是ACG爱好者本身的归宿,但留给子供向的受众年龄段已经极其狭窄,子供向正在走向不子供向的归宿。互联网的强力冲击之下,子供向作品本身为了争夺更多大友群体的内卷是否也已经拉开帷幕了呢?
我还是接着看粉毛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