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是动画吗?:漫谈非动画与动画

1.6k 词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1月17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OO是动画吗?:漫谈非动画与动画

以下正文。


《POP子与PIPI美》作为神经质动画似乎做出什么东西都不奇怪。但是我相信各位在看完第二季第七话后还是小小地吃惊了一下。

毕竟拿一镜到底的纸芝居作为整集动画似乎确实已经超越“神经质动画”的领域,变成“神经质”了。退一步来讲,这种似乎超越动画的“动画”并不算是个太罕见的东西,这个季度我们已经能够在《孤独摇滚!》等作品中看到各种实拍画面的演绎了,把视角放到过去我们也能看到《FLCL》的读漫画式演出等等似乎与我们认知上的“动画”有所差异的东西。而当我们把视野放到实验动画,这种反传统动画认知的事情就更多了。当然了与它们相比,《POP子和PIPI美》第二季第七话无疑是在大众领域之下对我们所熟知的“动画”更为人所知的挑战,我们也可以提出那个很多人都会第一反应的问题:“这个是动画吗?”

让我们先不要着急对动画的定义下结论,毕竟当你把这个词放到搜索引擎去,出来的结果足以淹没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首先知道的是,《POP子和PIPI美》本身毫无疑问是一部动画作品(尽管足够神经质),而我们也是以动画观众的心态与视角去观看第二季第七话的,换言之主观意义上我们预先认为这是一集“动画”。而尽管动画的定义浩如烟海,我们还是可以简单地选取一个定义来作为之后文章展开的参照,就用国际动画组织给的定义吧:“动画是使用除实拍方法之外的各种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动态影像”。

很好,似乎“除实拍方法之外”就已经把定义《POP子和PIPI美》第二季第七话为动画的路子堵死了。

不过单从客观角度这样看的话似乎有点残酷了,假若我们在主观层面上将动画与实拍完全对立开来的话,那么《孤独摇滚!》的观看过程就已经变成诡异的“动画-不是动画-动画”了,遑论《POP子与PIPI美》。客观层面上来看,在动画作品中采用实拍的确是一种违背动画定义的创作,但从身为动画观众的我们的主观层面上看,在一部作品的大部内容为很正常(?)的动画的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将这些“不动画”的内容割裂性地拎出来看,只会将其视为动画制作组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实拍画面成为了服务于动画的手段。

听起来似乎有点奇怪——与一种东西对立的产物成为了服务于这种东西的事物。而且我们还是没有解决开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即这种“服务于动画”的非动画在我们的认知中到底算不算动画。而且深究来看,“服务于动画”这个说法似乎也是有问题的,《POP子与PIPI美》的实际目的是阐述“抱歉,在想Hellshake矢野”,而《孤独摇滚!》的实拍也是为了表现后藤独的内心世界,Hellshake矢野和后藤独这两个阐发的对象都是可以离开动画作品单独存在的。

到这儿来看似乎变成了一种略微陈腔滥调的观点:非动画是塑造动画中独立的人物个体之“属性”的工具。

但是只说到这儿还远远不够,在这么多塑造人物个体或是服务于动画的方式之中,为何单单只有实拍会让我们思考“这个是动画吗”?仅仅是因为它长得与我们传统认知的“动起来的画”不一样吗?实际上,非动画与动画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有着与动画本身相似的历史源流,无论是给予动画师实拍参考的转描、还是直接将实拍的人物汇入动画之中的真人-动画,早在《POP子和PIPI美》诞生的近百年前动画与实拍就已经有不少相互借鉴的方式了。

因此,动画很早就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动起来的画”,而更贴切于“画出来的运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实拍内容会让我们思考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是(动)画吗”,而是“这个是画出来的吗”,我们从来都不会纠结于实拍是不是运动。而从个别层面来说,《POP子和PIPI美》的纸芝居本身实际上也算是“画出来的”,《孤独摇滚!》的实拍部分也有不少是与绘画重叠的。这样来说,实拍也仅仅是这样的“运动”的一部分了。

“画出来的运动”本身可以说充满了对真实的运动的复现与延伸。倘若我们将动画视为一座从现实世界伸入想象世界的桥梁,那么动画作品之中的实拍元素无论是对我们观众还是对创作者而言都只是这座桥梁上的一个装饰物而已。因此,非动画不仅是为动画服务、亦不仅是为角色服务,它们是在为人类的想象服务。有的时候,我们会给想象插上动画的翅膀;有的时候是漫画;有的时候是文字;有的时候是实拍。我们会思考“这个是动画吗”,但我们不会思考“这个足够有想象力吗”。而在想象的层面上,我想这些插入动画之中的非动画已经有更甚于动画的能力了。

所以,这个是动画吗?它可以是,也不仅仅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