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2月31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从演出中来,到演出中去:萌百编辑带你看《孤独摇滚!》
以下正文。
今年的10月番不缺好的作品,每一部新番都值得我们好好书写一番。
在这些作品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作品相较其他作品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它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长处的,无论怎么说,至少有着足以引发讨论度的长处。
譬如说《孤独摇滚!》吧——除去逆天二创之外,我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中,我们都没有看到对于“演出”这个词如此频繁的讨论了,甚至出现了“演出过剩”这样或许会让熟悉相关内容的人迷惑的词。
但我想我们首先需要好好解释一下“演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至少在日本动画领域它算得上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代人、动画本身、动画制作过程、动画中的内容等等等等。不过你会注意到我先加上了“日本”这个定语,在日本之外的地方“演出”似乎并没有这么常见,毕竟这个词本身是从日本的舞台戏剧之中脱胎而出的,这样的独特性与多义性也让我能够起这么一个标题。回到目前我们所说的演出,一言以蔽之:将剧本的“文本”转化为观众眼中的“画面”所使用的方法便是现在我们所讨论的演出。
对于四格漫画改动画来说这样的演出或许一直都是个难事儿,毕竟相较于其他种类的漫画,四格漫画的文本画面比实在是太高,很难给予动画制作人们足够的预设空间来建构想象。
但在《孤独摇滚!》的动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动画人自己对于原作巨大的文本量所展开的个性化解读:从日本动画常见的本场neta(《新世纪福音战士》《明日之丈》《逆转裁判》etc.),到日本动画不常见的定格动画、画幅变换、LSD风格,再到甚至已经让我们能够讨论“这还是漫画吗”的实拍影像……我们都知道四格漫画本身有高度的符号性,但《孤独摇滚!》在符号性的进一步演绎上已经走得比同类作品远得多了,以至于我们拿来和它比较的作品从开播前的《轻音少女》变成了《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实在是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但这么做又是一件很动画的事儿。在动画诞生之初,电影理论界的大牛爱森斯坦便提出了动画的“原生质性”这一基本特征,意为动画描绘的对象所拥有的能够随意变化展现任何形态的能力。至少对于我们来说,这样所谓“过剩”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动画制作人们对这部作品满满的厨力,而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实拍画面的结合也可以说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动画之“原生质性”。《孤独摇滚!》的描绘对象可以是女高中生,更可以是软体动物、烟尘、恐龙、蓝黄交错的发绳。确实展现了不少的形态呢。
但演出的充盈之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其他的未能掩盖的问题,譬如说在演出本身想要表现的文本上。
东浩纪所提出的日本动画之“半透明性叙事”在叙事学上给予了动画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但半透明化叙事之中存在的现实元素与超脱于现实的演出相交错,总会让一些观众们有与动画制作人们所预想的不一样的情绪。在《孤独摇滚!》放送的过程中,我们便听到了“现实中哪有这样的人”和“天哪这根本就是我”之间的争辩;在借钱这个很“摇滚”的剧情复用中,我们也听到了对于如此品性的反对声音。除去说“这或许是现充与死宅之间的代沟”之外,我们或许也应该注意到动画作品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即“画面的非现实性”与“文本的现实性”在演出之上所造成的最终呈现效果的矛盾,我化用一个另一领域的名词,将之称为“剧情的恐怖谷效应”。
在半透明化叙事和《孤独摇滚!》本身动画内容的充盈之下,故事中存在的现实元素总会让不少人能够有代入感,而故事本身的虚构性又让这种代入感的方向变得扑朔迷离,丰富的演出的加入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代入感所带来的观众分化。这或许也是演出所带来的副作用之一吧。
不过归根结底,作为故事动画,《孤独摇滚!》的演出是服务于故事的,而“摇滚”的tag又让故事服务于音乐,而音乐在剧中的表现除去剧中曲外成为了LIVE——或者说,“演出”。在这儿,演出这个词的多义性发挥了作用,演出服务于“演出”成了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而孤独摇滚在这方面做的也足够配得上制作人的豪言壮语了。
就拿首播时间离我们比较近的广井小姐的LIVE和文化祭LIVE做例子。广井小姐的LIVE可以说是对“迷幻摇滚”这个词本身的动画性诠释,我们跟随着波奇的意识一路潜入LSD风的世界中,在迷幻的色彩之中切身感受原生质性——并最终也随着波奇一起完成了剧情上的更进一步,实现了演出对“演出”和“文本”的双重演绎。而到了文化祭LIVE,相较于前面说的所谓“演出过剩”,最终话的LIVE反而是更贴近现实中LIVE的更为朴实的演出风格,也可以说是回归作品本质空气感的“自然主义的写实”之描写。毕竟当我们从更为现实的一侧观察学园祭这个事物本身之时,实际上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符号性的事情会发生,而LIVE本身写实的演出与偏向静态的镜头配置也为这份现实的观察添上了制作组的理解。毕竟,我们不能否认学园祭LIVE不一定匹配得上追番众们“大的要来了”一个星期的期待,但夸张而燃爆全场的学园祭是少年漫该干的事情,《孤独摇滚!》标题的“孤独”或许也能在更为写实的演出中窥知一二吧。
从演出中来,到演出中去——我想随着秀华高校文化祭落下帷幕,我们都能认同《孤独摇滚!》中传达的这种动画理念了。或许我们会说它的曲风不够摇滚、或许我们会说它的故事天方夜谭或正中我心,但我们都不会否认,《孤独摇滚!》能够引发我们的讨论,而无数的讨论会指向类似的方向——至少在(多个含义的)演出上,《孤独摇滚!》是一部做得足够的作品。
最后请允许我碎碎念一些东西。摇滚或者LIVE义的演出对于我——生于山区小镇的普通人——而言,也许是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在和群友聊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对于我来说甚至Livehouse本身都是一个在我的认知里与我没有关系的场所了,而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日常的生活而已。对于我来说,可能登山和DIY还更贴近我所熟知的现实。在目前,我似乎还缺乏能够将Livehouse视为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的能力——和波奇相似的结果,但是不太相似的理由。现代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给予了我以及无数类似的人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至少不如摇滚风靡世界时的我的父辈一般,毫不可知。波奇能够通过吉他英雄账号找到自我认同,那么在我对着动画大放演出与“演出”厥词的时候……
……或许这也挺原生质性、半透明化和摇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