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棍、摇篮与互联网——评《地球外少年少女》

3.2k 词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月29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神棍、摇篮与互联网——评《地球外少年少女》

以下正文。


警告:内含大量剧透

太空歌剧曾经是ACG的一个热门题材。

在那个日本人踌躇满志,浪潮迭起的时代中,从《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开创、《银河铁道999》的无尽铁路之旅,到《银河英雄传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机动战士高达》对巨大机械的生动演绎,太空歌剧应该是最符合那个年代日本人气质的作品类型了。太空歌剧题材的发展也尤其同时带动了日本动画内容上和受众上的大发展:内容上,日本动画的作画突飞猛进,大量在之后成为大腕的动画师们在这一时间段受感召加入动画行业,创造了无数可以称作艺术的动画片段,也成为了日后动画热潮的推动者;受众上,这一时间段的日本第二次电视动画热潮带动了日本动画从子供向转为全年龄向,社会上也进一步认可了动画的商业价值。

不过,请注意这个加粗的“曾经”。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日本在经济上不复当年买下纽约的豪情壮志,而ACG也慢慢失去了这份热情与豪气,太空歌剧作品逐渐稀少了起来。不过,人类对于浩瀚星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便没有了太空歌剧的浪漫,现在的日本ACG界依旧有不少以宇宙航行为题材或是展现对宇宙向往的作品。

虽然这些作品……嗯……

上面也提到了,太空歌剧风行的那个年代为日本动画的作画技法开了无数的先河。在这些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创造性的作品中,有这么一个系列的一部作品似乎并不算特别出众。《机动战士高达0080 口袋中的战争》虽然并没有像其前作一般有着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作为一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战争的作品,它还是拥有很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特色。在这部作品之中,北极基地的袭击场景尤其吸引人眼球,

足以载入日本动画作画史的经典作画

而这段作画的缔造者——矶光雄,也从此登上了日本动画的历史舞台。矶光雄在动画艺术本身上的成就早已不言而喻,而2007年其一人担当剧本、监督、角色设计、部分分镜及原画的《电脑线圈》更是成为了科幻动画的经典作品之一,也让其揽获了无数奖项。15年后,在这个宇宙题材作品百花齐放的时代,他为我们带来了《地球外少年少女》,一部不太能让人满意的作品。

未来,无法逃避。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部作品和矶光雄本人有着极高的期望,甚至提前几个星期想好了这篇评论的标题:《动画的艺术与艺术的动画》。而当这部作品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时,虽然绝对不能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屑作,但很明显,它似乎并没有完全程度上达到我们的预期和想象。或者说,如果让我用一句问句来评价这部作品的话,我或许会问:这是不是有点神棍了?

按规矩,还是先来说说这部动画中富有闪光点的地方。第一话一进来,我相信很多看过《电脑线圈》的观众在看到熟悉的打电话手势以及“便便”等明显的致敬时都会会心一笑。

不过好像现在的小孩子都已经不用这个手势了……

而整个“安心”空间站的设计,可以说透露出了一种商业文明对我们传统想象中理性、肃穆的太空歌剧式太空舱的冲击:从遍地都是的吉野家、Google、优衣库等等品牌捏他的贴片广告,到在太空的主人公在开场致辞中的被迫营业,再到渗透进操作室的语音广告……可以说在新时代下,矶光雄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极端的太空歌剧的湮灭——你所幻想的太空,已经成为了资本争名逐利的场所;而资本愿意囿困于地球之中,甚至自断手足,将已经向地球这个摇篮外伸展的触手斩断于襁褓之中。

这儿提到了摇篮,而摇篮可以说是《地球外少年少女》前篇中的一个明显且主要的冲突发源地。很明显,我们可以在5位少年少女主人公的立场分野中看到对“摇篮”定义的冲突:一方面,是三位从地球而来的人对地球这一摇篮的天然依赖性;另一方面,是两位在资本席卷宇宙之前诞生的月球少年少女们对于“摇篮”这一概念的抵触与困惑。然而,虽然出身不同,但TA们在此时此刻都有着同样的一个身份,那就是身处地外的少年少女。因此,在身处困境,不得不与地球,也就是其中三人的“摇篮”所制定的规则相背离的情况下,这种对于摇篮认知的矛盾便深刻地体现了出来,而矶光雄在《电脑线圈》中就展现出来的文戏功底在这一冲突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这种对于摇篮的争执,深层次中实际上是与很多传统的科幻作品有着相同的内核的,那就是我们究竟是否需要离开地球。传统的科幻作家告诉我们,需要;矶光雄告诉我们,需要,但在资本裹挟下似乎又没那么需要了。到了这个时候,资本所入侵的一个最明显的场所——互联网——便成了推动剧情进程的重要事物。

美笹美衣奈是贯穿整个剧情的重要角色,而她对于自己关注度的病态追求可以说是一种对当下UGC互联网生态的投射。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剧情之中还是在我们观众眼里,美衣奈的直播都可以说是使整件事件得以明了的重要元素。而尽管官网上将美衣奈称为“断了网就会极度恐慌”的人物,但在作品之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之下她本身人格的闪光之处,最后她也完成了自己1亿人关注的小目标。虽然整体上美衣奈还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没头脑”型的角色,但作为和我们一样不懂高新科技、或许更关注资本下的“奶头乐”的角色,美衣奈不仅是互联网生态的投射,也是我们形形色色的人的投射。

同时,互联网究竟是劣根性的产物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美衣奈、AI以及其他事件中进行了深度的阐释,也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从我个人角度看来,是否应该让AI接受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信息的那段文戏应该是整个作品中文戏的高峰,而矶光雄也借这段文戏狠狠地对互联网内容审查进行了批判,这应该会让很多怀念互联网精神的人大加赞扬。然而,在进入对于AI存在性的叙述后,整部作品在有着极高的立意和出色的表现力的大好情况之下,从那沙这一角色的谢幕开始,慢慢回到了我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

这是不是有点神棍了?

请注意,下面要开始喷了。

一百多年前,尼采高呼:“上帝已死。”

在《地球外少年少女》之中,用来代替宗教的现代科学再次创造出了上帝的载体,也就是超级AI。对于AI创造出来内容的信奉与否成为了作品中真正意义下的正反两面的冲突根源。作品临近末尾,前文中所塑造的宏大世界观迅速坍缩为AI拯救人类的机械降神和少年少女通过嘴炮改变既定的未来,迎来Happy End的世界系这两个ACG作品中常见到烂俗的剧情套路。到这儿,还可以说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对所谓预言的否定与对于人主观能动性的赞扬,作品中对于“人”和“人类”的讨论也是对老套的“AI从为人类好的角度戕害人类”这一事物的新角度诠释,还不错。然而,随着“半年后”的字幕浮起,我的内心迅速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没错,半年后AI对“地球人需要削除36.7%”的预言以一种诡异的“有36.7%的地球人移居太空”成真了,对于“人类无法自主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预言也以“彗星形成的尘埃使全球气温下降”的形式成真了。拜托,这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行动改变既定未来”,还是“既定未来永远是既定,只能通过各种对定义的改变来获得较好的结局”?换句话说,我们的行动究竟是为了改变结局还是为了把对结局的预言曲解成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果是后者,那么全片中对AI的深入思考、对互联网的两面看待、对少年少女主观努力的生动描写,到最后都比不过一个工具理性下的AI所做出的宗教性预言?既然我们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工具理性化为己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批判工具理性?作品前面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对摇篮定义的分野、对人与人类的思考,到这里都变成了让人感到有点神棍的对既定未来的变相肯定。

我想,从小就接受唯物史观的我们面对这样的内容,肯定是很难接受的。

总的来说,《地球外少年少女》毫无疑问在设定上和作画上有着很多的闪光点,也有着不错的立意高度,不能说是一部不好的作品。矶光雄还是给我们交出了一份他自己的答卷。

人类不会停下奔向星辰大海的脚步。宇宙,究竟是危机四伏的黑暗森林,还是能够孕育出新生命的摇篮?AI,究竟是能够带来福音的新时代救世主,还是会让我们沦于毁灭的推动器?

我想,你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一个个这样的答案架构起了属于我们全体的集体意识。

科幻名家阿西莫夫曾写过一本名为《永恒的终结》的小说,在其中,能够预测未来的永恒终究迎来了终结,我们选择拥抱未知的未来。在《地球外少年少女》中,矶光雄虽然选择了肯定既定未来,但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可以做到的,那就是让未来成为我们想要的未来。如今,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社会氛围,或许很多的很多都忘却了对于宇宙的向往,亦或是在前面加上一个“元”字,成为了消费主义继续收割的新一茬韭菜。

人类不会不眷恋摇篮的庇护,但我相信我们依旧向往着宇宙。未来无法逃避,我选择迎接未知的未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