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日本漫画史——十·黑话:说点什么?

当我们想要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时,有的时候去了解这个领域的专有名词——抑或是“黑话”是很合适的一个选择。当我们浸润进漫画这个领域的时候,黑话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手段,而是一种日常的语言习惯乃至影响我们做出决策的事物了。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黑话从它的专有领域之中外溢,成为了一个社会级别的现象的时候,它又反过来会对漫画这一事物本身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

实际上在漫画创作和批评的过程中采用的许多名词并不是漫画创作者们自我发明的,这些名词更多是对于其他领域的词语的借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漫画批评”与“漫画创作”的诞生。实际上这两者在战前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了,但可以说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对漫画本身展开的漫画批评与漫画创作之“创作”都是以1967年这个时间点为开端的,即青林堂《GARO》漫画杂志的创刊与石子顺造《漫画主义》批评杂志的创刊。将这两本杂志并列在一起也是有特殊意义的,毕竟《漫画主义》创刊之初所主要评论的对象便是《GARO》杂志的主要连载作家:白土三平、柘植义春、水木茂等等。《GARO》杂志在彼时作为主张作者原创性的漫画杂志,在故事内容上天马行空、表现手法上也充分地运用了上期视频中提到的剧画手法,以“有趣即发表”的杂志宗旨吸引了不少漫画家,并且一度形成了GARO系这样的漫画风潮。有这样的漫画,《漫画主义》能够对其进行漫画批评便不足为奇了。《漫画主义》的主要评论家们之前所进行的评论多半都是美术史与文学层面的评论,因此他们会将这些领域的黑话借用到漫画评论之中是理所应当的。但更重要的是,彼时的漫画本身显然还没有完成从“孩子看的东西”向“大众文化作品”的转化,像是提出了剧画概念的辰巳嘉裕之弟樱井昌一(辰巳嘉兴)在创办了剧画工房后还依旧认为“不要期待漫画能有什么思想和表现,它们仅仅是娱乐而已”,这种想法毫无疑问也会影响《GARO》在内的彼时刚刚兴起的漫画发烧友杂志。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教条的、咋一看专业性质比较强的业界黑话便成为打破这种桎梏的必需品了。

随着漫画创作与批评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独属于漫画领域的“黑话”,这是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在《GARO》与《漫画主义》之后,20世纪70年代从表现方法出发的“漫画表现论”逐渐成形,以筹备了Comic Market的迷宫创作的《漫画新批评大系》为代表,对于漫画的评论越来越多样化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也出现了专门研究漫画而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研究者们。进入新世纪后,漫画批评家们的活动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同时与动画评论和galgame批评的交叉也创造了更多更丰富的黑话。不过,尽管漫画批评也有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直至今日即便是漫画圈之中也有不太支持这种批评的人存在,加之世界漫画批评领域之中对于诸多事项的定义也是争论纷纷,这样的批评究竟该怎样展开是一件依旧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漫画领域之中的“黑话”之外,能够让社会上其他领域的人也受到影响的“黑话”毫无疑问是更容易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漫画能够拥有如此出众的社会影响力大概是从前面我们提到过的1923年关东大地震开始的,报纸故事漫画的发展给予了漫画充分的曝光度,两部在当时饱受瞩目的漫画《阿正的冒险》《悠闲的父亲》都引发了一阵社会热潮。前者主角所戴的毛线帽被称为“正チャン帽”(阿正帽),在儿童之间颇为流行;后者所带来的“ノントウ”(悠闲)一词则成为了彼时称呼这种带点糊涂的男性的流行词。当时的报纸出版社也很会利用这种社会热度,1925年1月刊载《阿正的冒险》的朝日新闻大阪本社召集了大阪市地区名字带“正”的小孩子召开宴会,赠送阿正帽,引发了一段佳话。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间段的漫画也高度吸收社会热点,融入了不少彼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新词,到了现在这些词或许只有在当时的漫画上才能见到其使用了,因此许多战前的故事漫画也是日语发展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这是漫画与社会在流行语领域相互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表征。

战后随着大众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与漫画本身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漫画之中的“黑话”外扩出来成为社会流行词也越来越成为常见的事情。以自由国民社自1984年起每年评选的新语·流行语大赏为例,1984年~1990年间评选的14个金奖流行词里头就有4个都是与漫画相关的流行词。拭去流行语的浮尘,这些能够凭借某一个词在社会上引发反响的漫画们又因此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呢?这儿想以水木茂的《鬼太郎》为案例进行分析。作为战后贷本漫画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鬼太郎》自1960年开始连载起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010年与之相关的流行语ゲゲゲの〜也当选了新语·流行语大赏的年度大奖。水木茂出身鸟取县境港市,这部漫画的广泛影响力使得该城市用尽一切方法来蹭热度,从被称为鬼太郎站的火车站到被命名为鬼太郎机场的机场再到修建水木茂纪念馆,无所不用其极。那么《鬼太郎》自己呢?鬼太郎这一形象本身已经很传统地被从作品之中抽离出来了,水木茂本人就在本篇连载的同时创作了不少衍生作品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鬼太郎形象的分析也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越发增加,以至于其在评论家眼中成为了水木茂一代参加过战争的年轻人战后意识形态的缩影。而后续《鬼太郎》故事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评论的影响,从1973年的《鬼太郎与鼠男》起水木茂有意识地创作了一些带有讽刺性或是体现国际交流的鬼太郎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也进一步奠定了《鬼太郎》在战后日本漫画界的地位。

漫画界黑话的历史可以被解读成漫画批评的历史与漫画意识形态的历史。无论是传入漫画之中还是溢出漫画之外的黑话,它们都已经成为了漫画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系列的视频前面也用到了不少黑话,这是自然的。总之,说点什么吧,表达出想要表达的,这是人们发明黑话的目的,也是黑话赋予我们的能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