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总不是凭空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总是拿着什么东西看着漫画的,可能是手机、电子书、单行本、杂志云云。漫画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存在的,毕竟从绘画本身来说,画的载体最初是石头嘛。当然了,对于日本漫画来说我们大可以不必在石头上欣赏了,因此在日本漫画的载体上我们还是可以从纸开始的。
我们上期视频提到了,在现代的漫画这个概念引入日本的时候,最初的载体是沿袭自西方的纯漫画杂志,除了外国人日本人也是有创办类似的纯漫画定期发行刊物的,例如1877年起由野村文夫创刊的《团团珍闻》。不过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早期日本人更多接触到漫画的载体并不是专门的杂志,而是报纸上的漫画专栏,实际上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前报纸都是最为主流的漫画载体。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容易理解:在明治时代,报纸被广泛地引入日本民众的生活中,也很快就出现了以政论为主要刊载内容的“大新闻”和以娱乐新闻为主要刊载内容的“小新闻”这样阶级差别的报纸划分,其中的“小新闻”为了使内容更加贴近受众已经尝试使用了插图等表现手法。而漫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最初更多是用来对于新闻本身进行演绎的,那么能够接受报纸上的新闻的群体自然就能够接受漫画上的新闻,而他们能够最初知晓“漫画”这个东西的途径就自然是他们更为熟悉的“小新闻”报纸了。1882年小新闻的代表《读卖新闻》开辟了日本第一个报纸连载漫画专栏《博笑戏墨》,每天连载一篇时事漫画;之后尝到甜头的他们又在1899年开设了《周四戏画》专栏,在每周四的报纸上刊登一幅四格漫画。这一时间段像是《时事新报》这样的大新闻也刊登了漫画专栏。
其实这里的说法有点问题,虽然这儿连载的是漫画了,但是这儿连载的东西还不叫漫画,这个时候“漫画”这个词还没有能够连接到这种作品上来,这些作品的叫法有挺多的,Punch绘、戏画、讽刺画、滑稽画等等。在将“漫画”这个词连接到“漫画”上面来的过程上,我们需要请出报纸漫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了:北泽乐天。
1899年,23岁的北泽乐天进入了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大新闻《时事新报》,并于1902年接替今泉一瓢担任该报的漫画担当——正是后者于1891年第一次将“漫画”一词用来描述这本杂志上的漫画并且创造了漫画担当这个职位用词。北泽乐天继承了今泉一瓢对于漫画的一些积极思想,并且在这一年于《时事新报》上开辟了《时事漫画》专栏,开始实践自己的思想。虽然这个专栏叫“时事漫画”,但是漫画所表现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着眼于宏大叙事的时事,而是贴近人们生活的日常种种之故事,再加上他常常在报纸上撰写文章表示“漫画是具有幽默情趣的艺术”,漫画=漫画的联系便逐渐在大众建立起来了。而再着眼于《时事漫画》专栏上的内容,整体还是很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漫画的特征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茶目与凸坊》部分,这可能是第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漫画,也很受少年儿童的欢迎,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漫画是少年儿童看的东西”这个概念的缔造者之一。
在《时事漫画》取得成功之后,恰逢大正时期民主思潮影响下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阶段,尝试开辟专栏连载故事漫画的报纸就更多了,像是1919年《万朝报》开辟的专门针对儿童、人物设定部分地继承《茶目与凸坊》的《周日漫画》,1921年《东京朝日新闻》开设的《漫画王国》专栏,诸如此类以“漫画”之名传播漫画的专栏就更多了。
不过大正时期报纸漫画真正的爆发点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在灾害面前,想要取得信息联络的意愿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东京新闻界在震后迅速作出反应,《东京日日新闻》《报知新闻》等受损较轻的报社在地震当天下午便发行了手抄版报纸。而地震过后,人们需要的肯定远不仅仅是报纸上苍白而残酷的地震照片与救援报道,在绝望的谷底中东京的居民们也需要一些能够让人会心一笑的故事来慰藉自己。于是,漫画成为了这片沙漠上的绿洲。地震之后给予民众慰藉的漫画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震前就开始连载的《悠闲的父亲》(麻生丰)和1924年开始连载的《阿正的冒险》(东风人、织田小星)。对于前者来说,地震之前这部作品并不是很受关注,但《报知新闻》的主编高田知一郎很快就意识到了地震后的人们需要什么,于是这部其实就是简单地描写一位父亲日常琐事的漫画便被推到了台面上,之后这部漫画更是从1925年开始连续三次被改编为动画,大概是最早的漫改动画了。《阿正的冒险》的主要特点在于这部作品创新性地使用了气泡框的对话形式,这对于之后漫画叙事方式的发展是很大的进步。同时这一时间段也有不少来自西方的漫画被引入日本,广为日本民众所接受。
之后报纸行业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许多民众都要求报纸降价,而报纸出版方则选择推出增刊以缓解愤怒情绪,这些增刊中有不少都是以漫画为主要内容的,这无疑又推动了报纸漫画的发展。这些增刊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读卖新闻》于1930年推出的《读卖周日漫画》,这一增刊上刊载了许多在现在看来相当具有前卫性的漫画作品,在印刷上也是使用了版面更大的彩印来卷死其它报纸,而这些前卫性的作品中最为前卫的是宍户左行的《速度太郎》,这部作品是非常早期的将电影式镜头引入日本漫画的作品,之后我们还会提到它的。可以说,对于战前的日本漫画而言,报纸这个载体一方面保证了漫画的受众,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漫画作者充分的创新空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最适合漫画的载体了。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尽管战后初期依然有《海螺小姐》这样脍炙人口的报纸漫画,但这一时间段的主要载体从报纸转移到了赤本漫画和贷本漫画。有这样的转变一方面原因在于漫画的主要受众人群在战后已经被固化为少年儿童了,这时候自然对于报纸出版方而言再空出一些版面来刊登漫画就不是很划算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回头去出版杂志也不是很划算,战争刚刚结束的日本经济一塌糊涂,每个月都买杂志几乎大部分家庭都无法承受。但是漫画出版商和创作者们总还是要吃这碗饭的,他们便从漫画的发行样式和发行渠道两个方面上就战后的新局势做了调整,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赤本漫画和贷本漫画。
赤本漫画中这个“赤本”得名于其封面配色大多偏向红色,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由小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上花不了多少钱。使用的纸张多为仙花纸等非常粗劣的再生纸,一直到现在像是《周刊少年Jump》等周刊漫画杂志也有使用再生纸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同时,这些书籍一般不会在专门的书店卖,而是摆在街边卖廉价小零食和玩具的駄菓子屋中,这就更加贴近这些漫画的主要受众——少年儿童了。最后到了最终的读者手上,一本数十页的漫画书就只要50日元左右了。随着1946年委任育英出版社出版的《新宝岛》一炮而红,赤本漫画充斥在漫画市场上,可以说是成为了战后这一代日本青少年的童年回忆。
但是赤本漫画的问题还是非常多的,相较于更为正规的大出版社出版的漫画这些小出版社的漫画还是问题多多的。一方面,出版社本身不一定正规使得许多赤本漫画内容的质量不高,侵权问题也是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家长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这些漫画上来,这种鱼龙混杂的漫画行业势必是活不长久的。与此同时,虽然薄本的漫画已经够便宜了,但是100200页的赤本漫画还是需要100200日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价格还是太高了,因此漫画界又捯饬出了一个新的售卖方法,这也是在杂志重新回到主流之前战后漫画最为常见的载体:贷本漫画。
贷本漫画的出版机制很简单,出版社将漫画卖给租书屋(贷本屋),租书屋再将这些漫画以10~20日元一次的价格租给读者们,这样出版社、租书屋、读者们都赚到了钱,三赢。就这样,尽管恶书追放运动时期贷本漫画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但这些漫画相对来说印刷质量比赤本漫画更好,内容也有了更好的规范,同时漫画的主要受众还扩大到了青年,随着《忍者武艺帐》等内容更深刻、故事线也更长的漫画出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贷本漫画占领了日本的漫画市场,还一度形成了与手冢治虫分庭抗礼之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杂志终于是回到了自己该在的位置上,《周刊少年Sunday》《周刊少年Magazine》等漫画杂志相继登场,大出版社夺回了自己在漫画界的话语权。这些杂志作为阅读的载体就很为我们所熟悉了。当然了,20世纪70年代以Comic Market为代表的同人展的兴起使得同人志也成为了一种很常见的漫画载体,这个在之后同人相关部分还会单独提及,但是大体上这一时间段的漫画遵循的是很通常的“杂志连载+单行本出售”的模式,这一套模式也是一直用到了现在。
但是时代是在进步的,荧屏的出现给予了我们更多阅读漫画的可能,也给予了漫画更多登载的可能,网络漫画在纸质漫画衰落的大背景之下登上了历史舞台。纸质漫画杂志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自己的顶峰后便迅速滑落,其中少年漫画的代表《周刊少年Jump》发行量在1995年达到了653万本的顶峰,三年后就近乎腰斩到了360万本;其他杂志的数据就更触目惊心了,像是少女漫画的代表《RIBON》1994-2004十年间从255万本的峰值降到了53万本,青年漫画的代表《周刊Young Jump》1995-2005十年间从202万本腰斩到108万本,等等。纸质漫画衰落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少子化带来的青少年群体萎缩以及提高杂志成本的图书再贩制度等客观因素,对漫画的阅读越来越快捷化、碎片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知名作品完结之后,读者们很少有探索同一本杂志上其他作品的动力,而是将漫画杂志当成了一种“阅后即丢”的存在,这甚至催生了二手漫画杂志店的诞生——听起来有点像贷本漫画的翻版。也是因为这个因素,网络漫画的生存空间变得明朗了起来,也有许多纸质漫画杂志提供电子版或是由出版社开辟新的网络漫画连载平台,在荧屏上看漫画成为了一种更适合现状的选择。
在网络漫画本身上,漫画创作者们也做出了一些很有创造性的载体。其中之一是脱胎自论坛文化的AA漫画,这种漫画本身是ASCII艺术和Shift JIS艺术的一种叙事性转化,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线聊天室并没有足够的带宽来加载图片,因此聊天者们便使用字符来画“画”,而随着创作者们赋予这些画叙事性,再配合上论坛特有的机制下催生出的安价和安科等创作手法,AA漫画便这么被创造出来了。从2002年匿名论坛2ch专门开设了AA长篇专区,再到2007年亚鲁夫系列作品的爆火,AA漫画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载体下的漫画作品门类了。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条漫的发展,相较于AA漫画对早期互联网的适应,条漫更像是漫画家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妥协。不过条漫实际上相对于日本漫画在韩国漫画和中国漫画中出现的会更多一些,而像是COMICO这样的条漫平台也确实给予了传统的页漫以挑战,这儿就不做太多展开了。
大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一百多年的日本漫画史中看漫画的载体总结为“杂志-报纸-赤本/贷本-杂志-荧屏”这么一个发展过程。然而从另一个视角来说,“漫画书”这个最本质的载体是没有变的,一本纯粹的漫画书倒确乎是贯穿古今的。只不过,载体的变化伴随而来的也是漫画本身适应载体的变化,在近几十年这样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说白了,无论用什么看,最后漫画和载体的目的都只是让我们能用眼睛捕捉到更为合适的画面,我们最后还是得用眼睛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