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日本漫画史——七·同人:为何而作?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漫画作品基本上都属于“非同人”的领域,换句话说这些漫画背后至少都有一家以赚钱为目的的出版社。这是件很显然的事,毕竟个人拥有批量印刷并出版的能力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儿,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同人本”实际上出现的时候很早,只是对于漫画而言同人这个名词渗透入其中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印刷漫画可比印字难一些。

我们先明确一下同人这个名词的定义。“同人”这个词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的意思,而同人作品所需要的第一个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非营利目的”,这意味着我们这儿提到的和同人对立的东西不是“官方”,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漫画出版物。从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同人作品之中二次创作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当然我们肯定不能把二次创作和同人画上等号,倘若这样的话那之前我们提到的赤本漫画之中肆意缝合其他漫画作品的劣质漫画也是二创或同人了,这也引出了一个很显然的问题,便是同人和侵权之间的关系,我们之后也会讨论它的。

同人志这个词语诞生初期主要是与文艺组织相挂钩的,例如明治六年(1873)成立并因此得名的明六社所创办的《明六杂志》,以及砚友社1885年创办的《我乐多文库》等等。这些同人志有的是活字印刷,有的则是传统的手抄本,基本上只面向特定的人,也就是“同人”流通,因此有了最初的“同人志”这么一个说法。文学层面的同人志一直对近现代的日本文学有很深刻的影响,可惜本视频主要讲的是漫画史,因此我们还是直接将时钟拨到二战后吧。

二战后的漫画市场被赤本漫画占领着,阅读着赤本漫画的孩子们自己肯定没有参与这些漫画创作的机会,但他们是可以在学校自己创作的。这一时间段萌发的同人漫画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手绘的,而创作的起源也主要是作为个体的学生和作为组织的学校漫画社团,后者所创作的同人漫画也常常被称为“学漫”。战后初期的同人漫画创作者们许多都是日后将会成为漫画名家的人,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等等都在这一时间段醉心于同人漫画的创作。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时间段的同人漫画似乎很多不过只是小孩子不懂事画着玩的东西,但考虑到战后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漫画复苏状况,能够有这样的同人漫画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更何况像是石森章太郎所组织的东日本漫画研究会所创作的《墨汁一滴》这样的同人志由于创作群体整体已经是职业漫画家水平,实际上已经有了颇高的艺术价值,这一时间段的同人志距离印刷发行只剩下了一个快速便宜的印刷方式。

于是更好的印刷方式便出现在了同人创作者的视野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想要大规模印刷同人志主要使用的技术是晒图工艺,这种工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繁琐的,也不便于随时修改;也有人会使用油印机,但是这一方法能够印刷的规模实在有限。因而,同人志创作者们的目光转向了胶印。胶印这种印刷方式在现在经常被拿来印衣服上的图案,其实早在1875年便已经诞生了。相较于彼时传统出版业所使用的印刷方式,胶印的价格更为低廉一些,也很适用于较为粗糙的纸张,因此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同人创作者们逐渐用胶印来大规模印刷同人志,再加上轻印刷风潮下胶印制版的简便性很明显,第一届Comic Market上的同人志就有不少都是胶印的了。也是从胶印这种方法被应用开始,随着同人志的受众因原作衍生动画播出等因素不断扩大,同人志的创作者们不用亏本赚吆喝了。一直到现在,胶印也是同人志印刷中会被采用的印刷方式之一,当然了我们如今肯定还有更简便的印刷方法,这里就不多做展开了。

既然已经有了稳定的创作群体和创作方法了,那么自然同人作品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创作与交流平台。1967年,漫画杂志《COM》提出了将同人漫画创作者们组织化的“ぐら·こん”计划,到了1972年模仿日本SF大会的形式展开的日本漫画大会在四谷公会堂成功举行,成为了这一计划的一个不错的成果。这一计划还给予了不少同人漫画家经曝光后成为职业漫画家的机会,像是我们所熟悉的花之24年组的山岸凉子、竹宫惠子,以及之后会崭露头角的安达充、吾妻日出夫、诸星大二郎等知名漫画家早年间都有参与“ぐら·こん”计划的经历。到了1975年,我们大家都熟悉的Comic Market初次成功举办,就此正式拉开了同人展的大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印刷方式的稳定与职业漫画家涌入同人创作所带来的“同人泡沫”影响,也有不少书店开始贩卖同人志,即便泡沫褪去也依然如此。由此,同人文化的根据地逐渐稳定了下来,形成了规模颇为可观的圈层。

但是同人文化的发展伴随的也是其侵权问题的显现,20世纪90年代同人作品因此受了不少风波。首先是成人向同人作品的问题,1991年有书店因公开贩卖被视为有害图书的成人同人志导致店员被捕,很快书店们便选择将成人向同人志与一般同人志分开售卖。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刷方式的不断简化使得装帧越来越精湛的同人本们长得也越来越像出版社所制作的书籍,这直接导致部分不明所以的观众会将其视作所谓“作品的一部分”,这让侵权问题越发严重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到21世纪初就先后发生了使用部分片尾曲片段而被科乐美起诉的“心跳回忆成人动画事件”、创作成人向同人志被任天堂发现进而被起诉的“宝可梦同人志事件”与因装帧贴近原作且被广泛传播进而导致原作剧情被误解因而被警告的“哆啦A梦最终话同人志事件”,如此种种让同人界开始自肃并讨论同人创作的创作限度问题。

那么同人创作的创作限度在哪里?其实到现在我们都很难说清楚这个问题。基于已有作品展开的同人创作在理论上来说一诞生便带着侵权的血肉,但另一层面同人作品也带有对原作品的宣传作用,无论哪方面都是原作一方的人们很难割舍的。经过了战后这数十年的发展,同人这种粉丝与原作紧密结合的创作方式也已经成为了日本ACG尤其是漫画行业最为明显的创作特色之一,更何况同人作者转为职业漫画家的人也不在少数,每一封侵权警告的信都可能由此毁了一位天才的漫画家。大概正因如此,“灰色产业”一般无法划定限度的同人创作才有着其长久不衰的吸引力,无论印刷方式如何,组织架构如何,它都依旧存在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