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系2023年12月10日中山大学南校园[WILL]动漫协会与中山大学粤语协会合办的“X与动漫”系列社团课第一期讲稿。
以下正文。
各位到场的动漫协会与粤语协会的成员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组织本次联合社团课活动并负责主讲的siv。对我比较熟悉的人可能会知道我比较喜欢的是理论层面的二次元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动画与漫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历程以及批评史的考据。为此,本学年南校漫协,或者说我,计划开展一系列从动漫出发跨学科跨文化的,与其他社团组织进行交流的联合社团课,我将其命名为“X与动漫”。这里的这个“X”显然是一个变量,其实在文化角度对动漫进行审视的话,会有许许多多各位可能难以想象的角度可以进行展开,这一次与粤语协会的联合社团课便是这个“X”的开始,也是非常感谢粤语协会的社长和各位到场的成员们对联合社团课的支持与大力协助,以及各位积极参与活动策划与集思广益的漫协成员们,真的非常感谢。
那么,为什么第一期社团课会以“粤语与动漫”开始呢?当然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只有粤协的社长首先给我开了绿灯,但粤语本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我本人并不是受广府文化影响甚笃的地区成长的,相信在场也有一些人不怎么会说粤语,不过既然我们现在在广府文化同时亦是粤语本身的中心读书,那么自然或多或少的会耳濡目染一些粤语内容。实际上作为一种特色相当鲜明的汉语方言,长期以来粤语文化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30年前父母辈的粤语电视剧一直到现在的宾州婆短视频,这样的一种产出能力充盈的方言自然也与流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漫脱不开干系了。
接下来,我们便要正式进入本次社团课的讨论内容了。前面我们说到现在流行文化中的粤语组成部分的时候是以宾州婆为例子的,所以这儿我们也用一张梗图开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这张图和其衍生的各种梗图?当然了,这张图是p过的,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头有一个好像不怎么经常出现的字?说的就是这个“睇”。如果是知道粤语的各位肯定是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的了,就是“看”。这张图的来源是香港漫画《海虎》,因此在其中有这么一个粤语中常用的字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海虎》这部作品全文都是以粤语的书面语方式进行写作的。粤语书面语其实各位应该还是见得不少的,包括我们熟知的各种粤配电视剧其实字幕用的一般也是粤语书面语,这种与标准中文高度相近的字幕方法可以说是粤语文化能够在非粤语地区传播的一大主动力,我们后面所提到的粤语相关动漫作品其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也都是粤语书面语,这一点还是有必要提及一下的。
不过,至少从《海虎》中的这个“睇”,我们就能知道这之中用的是粤语书面语而非普通话,而且相信如果让在座的粤语使用者们来读这个作品的话,那么肯定是用粤语读出来而非普通话读出来更顺口点的。这也就引导向了今天我想介绍的这个话题主体,也就是“用粤语读出来”这件事情。既然要“读”了,那我们指的肯定是动漫之中的动画这个载体。其实相较于电视剧与漫画,在动画这边粤语文化圈的产出要弱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粤语通行地区的动画制作很弱。譬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与《猪猪侠》系列都是广州的动画公司一手制作,尤其是后者的主角这个GGBond之名其实也是源于“GG”与“猪猪”在粤语里头的谐音。只不过尽管粤语通行地区承担了不少动画制作任务,但原生的粤语配音动画确实是相当少见,所以我们还是要将目光放在粤语吹替动画上面。
先岔开一笔讲一下这个“吹替”一词。其实“吹替”就是日语里头配音一词(吹き替え)的塞式翻译法舶来品,我在这儿将“粤语吹替动画”与“粤语配音动画”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是想要区分在动画制作时就已经是粤语配音的动画与在引进粤语地区后用粤语再配音的动画。这种“将引进影片的语言转化成当地语言”的做法其实在过去更为常见一些,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好!很有精神!”了,这部片子大概是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内参片重新配音后引入内地的。但是在我们可以更轻易地接触境外作品的现在,如果一部作品同时有重新配音版与原配版上映,在场的各位会选择去听中文配音版还是原配+字幕版?至少我本人肯定是更倾向去选择原配+字幕版,无论如何在如今的引进作品上我们会意识到“吹替”或者说“再配音”这个做法已经不再是一种主流了。
相较于国配动画或许在如今更受网络平台影响,因为粤语文化圈有香港这么一个电视台到现在都很占主力的地方,所以粤配动画还是很吃电视台的。谈及粤语吹替,有三个电视台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广东台,ATV与TVB,我们对粤配动画史的阐述也围绕着这三个电视台展开。相信在座的粤语文化圈同学们对这几个电视台肯定是比我更熟悉的,但是大家知道是哪一家电视台在哪一年开始率先引进了粤语配音的海外动画作品呢?或许答案会让大家颇为惊讶,在1972年TVB就已经粤语配音并引进了日本动画《足球健将》了,而且实际上可能20世纪60年代TVB或者另一家电视台,亚视的前身丽的电视就已经引进过了,只是缺少直接的影像资料,要知道TVB在1967年才堪堪成立。我们也就首先关注TVB的动画配音与引进之路吧。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电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单从广告收入一点来看,电视业的占比就已经从1972年的34%升到了1978年过半的58.5%。这一时间段受港英政府的政策影响,无论是初创的TVB还是更老牌一些的ATV都有“电视节目要多播放西方引进节目”的限制,这个要求一直到1980年才被废除。因此纵观20世纪70年代TVB的节目列表,西方引进节目显然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与此同时受之影响同样占有很大优势的便是粤语配音部门的活跃,彼时的引进作品基本上都要进行粤语的再配音工作,大量的作品配音工作自然让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在对日本剧集的引进上,1970年于TVB首播的漫画改电视剧作品《青春火花》便已经在彼时的香港掀起了一阵青春风潮,这种火热使得对日本剧集的引进成为了一个很顺水推舟的事情,也就是在这种风潮下以《足球健将》为代表的一系列动画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被TVB用粤语配音后播放,这些作品之中不乏动画界的名作,譬如手冢治虫原作的少女漫滥觞《缎带骑士》(港译蓝宝石王子,1976年引进)、《世界名作剧场》中的《法兰德斯之犬》《三千里寻母记》《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知名少女动画《小甜甜》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儿所提到的《小甜甜》,不仅仅是在香港,台湾地区在彼时也对之进行了国语再配音,在电视台播放后尤其受台湾观众欢迎,之后的十年间经历了多次重播,成为了一部堪称共同记忆的作品。
在这些引进作品的配音演员上,TVB实际上是沿用了彼时其他电视剧的一些配音阵容,这实际上是促进了观众对之的认可。另一方面,TVB在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的变更。就拿1980年开始播放的《太空战士》,或者换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机动战士高达》为例,这部作品的主角阿姆罗便是由洪金宝的御用配音林保全配音的。这句话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因为阿姆罗在TVB版中被翻译为李亚宝这个很有香港本土特色的名字。这样的特殊翻译贯穿于整部《机动战士高达》中,阿姆罗的对手夏亚被译为了不知所云的马沙,其他角色也分别有了自己的中文名。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肯定是名从主人式的翻译更好了,但是考虑到彼时动画剧集引入香港并未经历太长时间,想要让观看TVB的观众们更能对角色的经历感同身受的话肯定是一个更香港的名字比原名字好一些。退一步说,用粤语读“阿姆罗·雷”和“夏亚·阿兹纳布尔”也是比读“李亚宝”和“马沙”拗口的多的。
TVB对于引进日本动画还是十分用心的,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在于其对于动画主题曲的粤语重新填词与翻唱。这些歌曲本身就质量很高,再加上动画快速传播所带来的主题曲本身的快速传播,这些粤语翻唱的动漫歌曲自然也在粤语区的民众之中脍炙人口了,相信下面播放的这些歌曲各位或者比各位再年长一些的人也曾听过。譬如说,于2001~2009年间使用的《多啦A梦》主题曲陈慧琳翻唱版;再比如说,请来了天后梅艳芳演唱的《IQ博士》主题曲……等等。相较于前文所提到的或许有些不知所云的人名本地化处理,这种本地化处理我们显然就喜欢多了,而另外还有一些更为精妙的本土化处理,譬如说2005年起播出的《我们这一家》这部片子里头,原作之中主角常常哼的歌在粤配版里头成了TVB同时期的另一部电视剧的片尾曲,吴卓羲演唱的《别怪她》。这显然也更能让人接受多了。这些本土化处理其实是一个有点继承香港电视剧制作本身特色的一种做法,事实上对于香港本土制作的电视剧集来说这一套贴地气的本地化处理已经在70年代取得了成功,那么动画之中大胆对之进行沿用也不意外了。
作为长期以来在香港电视台领域与TVB直接竞争的公司,亚视及其前身丽的电视自然也不会在动画引进上落后于TVB。为了跟上TVB在粤配动画方面迅猛的势头,亚视在对引进动画的选择上明显更大胆的多,同是1983年,在TVB还在播放《铁臂阿童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种老少皆宜给小孩子看也放心的动画的时候,亚视已经开始播放粤配的《明日之丈》和《福星小子》这种就算在日本也是颇为前卫的动画作品了。受TVB影响,亚视也对这些作品的片头曲进行了本地化处理,同时人名的本地话翻译依旧存在,就拿前面提到的《福星小子》作为例子,主角诸星当被翻译为诸事当,拉姆则被翻译成阿琳,还是挺有韵味的哈。
关于TVB和亚视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们暂且先放在一边,虽然说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步伐会稍稍慢一些,但内地的粤语频道同样在粤配动画的传播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说的这个内地频道就是广东台。其实相较于粤语,广东台在早期普通话配音的动画之中的贡献更大一些,我们所熟知的《聪明的一休》《蓝精灵》等等作品都是广东台最早引入中国内地发行并逐渐流传于全国的,在粤配上广东台多是直接购买TVB或是亚视的粤配动画版权进行播放。不过,TVB与亚视在粤配动画本土化处理上的深入处理深深影响了广东台,上述的几部作品之中都有与前述的本土化相似的重新制作主题曲、角色名本地化等等的处理,而对粤配动画的广泛引入也是影响了彼时的整整一代人。可以说对于80~90年代能够接触到电视的广东家庭而言,粤配动画几乎就是其家庭生活之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在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之前粤配动画也一度到达了其流量的最高峰,1994年暑期于TVB播放的《美少女战士》一度成为了当年度的年度收视冠军;这一时间段的粤配动画数量和范围也处在最高峰,1994年TVB与亚视加起来的粤配日本动画的引进数量达到了30余部,要知道这一年日本电视动画的产量也就只有30多部,可以说这一时间段粤配动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一点不输于原版的日配动画。
我们既然都说了高峰期嘛,那么很快下坡路也就来了。90年代的TVB逐渐将其事业拓展到海外领域,这已经在多个层面上慢慢削弱粤语电视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了,而这种做法对成本控制的高要求使得如何做出“有趣的电视”也变成了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事实上现在的我们或许真的是很少见到粤配动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粤配动画的式微差不多就是从1994年的下一年,1995年《香港电视节目分类制度》推行开始的。这种分级制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是这使得白天播出的动画之中不能再出现一些不适合儿童看的内容,对于本土化搞得风生水起的TVB与亚视而言这肯定是不小的打击,原本妙趣横生的一些动画台词只能移到深夜播出的动画之中才能肆意使用了。但是本土化的循规蹈矩挡不住日本那边群魔乱舞啊。2004年在TVB儿童节目时段播出的《天使特警》就遇到了被家长举报的问题,这部动画在日本是于深夜播出的,因此多多少少带一些小孩子不适合看的内容,但不知为何TVB选择将其放在儿童节目时间段播出,毫无疑问这引发了舆论界的轩然大波,也成为了TVB日间动画尺度大幅度收紧的转折点,2004年之后在非深夜时段播出的粤配动画不仅不能在内容上采取一些别出心裁的巧妙翻译,反而需要将一些本来不算粗口的粤语改成更合适的粤语,考虑到本人并不会粤语这些词我就不班门弄斧地念出来了,还请各位自行查阅。
至于亚视呢?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及其本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纷,进入21世纪后亚视自己的存活都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肯定是来不及考虑动画引进这种小事了,我们也知道到了2016年亚视就已经停播了,这样前面提到的三家对粤配动画贡献巨大的电视台就只剩下两家了。而广东台受限于2004年的《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及2006年的黄金时段禁播外国动画政策影响,不仅停止了粤配动画的制作与播放工作,就连境外动画本身都成了不能碰的话题。这样在进入新世纪后,能在粤配动画方面做出贡献的几乎只剩下TVB一家电视台了。
但TVB也并不好过,除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审查问题,在上文之中我们曾经褒奖过的粤语本土化处理随着接触日本原版动画渠道越来越多也逐渐成了一把双刃剑,成为了质疑粤配动画本身的把手。这种质疑其实很好解释:我们现在经常能在各种平台看到那种AI配音的“一分钟看完xx”的视频吧?这些视频里头所提到的作品之中的角色名大部分都会被替换成什么大山、大壮、小美之类的吧?所以说,很多对这类视频的批评也会集中在这种角色名或者其他方面的变更有意篡改了原作吧?这种批评同样出现在了粤配动画之上。在现在我们接触原版动画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粤配动画原本属于本土化处理一环的这种角色名的变更也越来越没有了其“贴近受众群体”的必要性。因此,近几年的大部分粤配动画作品便没有再将角色名改成本土译名了,我们等下将会看到的《摇曳露营》就没有做这种处理了。但是还有另一个并没有受到批评却依旧没有继续下去的本土化处理便是重新制作的粤语主题曲了。虽然好评率还是挺高的,但是2015年之后粤配主题曲就几乎再也没有出现在新的TVB粤配动画之中。这个时间点很巧,刚好就是亚视宣布自己将停止运营的年份,某种意义上这大概也可以算是失去竞争对手后的一种摆烂行为吧,但真实的原因我们还是不得而知的。
无论怎么去总结其原因和流程,如今粤配动画的式微是个不争的现实。自然,如今的互联网赋予了粤语配音这一事物“prosumption”的现象——也就是生产Produce和消费Consumption在同一群人中完成——并成功使之变成了短视频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也使得传统的,每天定时播放一集的电视剧集之文化传播方式遭到了全新的挑战。别说是粤语动画了,就算是日本动画本身都出现了Netflix这种一次性放完全部的新时代动画放送方式,传统的电视台配音创作在现在显然是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当然了,内地由Bilibili所引导的方言配音热潮在粤配上显然也有所推动,不过其影响力还是有限。因此,在我们业已详细阐述了粤配动画的流变历程之后,转头来看现在的粤配动画生态,整个流变历程之中所出现的诸多完整粤配动画带来的社会性热潮显然是不会再出现了。但粤配动画如今依旧存在并且顽强发展着,现在的粤配动画比起上文所述的,或许可被称为“黄金时代”的粤配动画之间有什么差异?作为一个非粤语使用者,我的叙述之中几乎难以涉及具体而微的粤语台词部分,宛如隔靴搔痒,因此交给各位的话题,便是动画之中的每一句粤语台词,每一个俚语的使用,每一段字幕与实际对话之间的差异如何去考量、去分析?我想,没有什么比现在搬出一集近年制作的,内容注重描写生活实际的粤配动画来让我们睇一下更合适了。因此接下来,还请各位欣赏TVB粤配版《摇曳露营》第1话,并且分析个中奥妙。感谢各位。
参考文献:
- 馬傑偉, 曾仲堅 (2010). 影視香港: 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 赵丰, 罗星海 (2017). 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1979—1987).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吴伟明 (2006). 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本地化现象原因初探. 日本文化在香港. 香港: 香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