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系ACG作品发展概论:“前空气系”——一个新概念的引入

4.6k 词

按照过去的思维逻辑,在世界系后我们即可进入空气系的范畴,但本文想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来对这两种类型进行一个过渡。在这一概念引入之前,我们先稍稍岔开一笔,回顾一下青年漫画的发展历程。通常而言战后的青年漫画分野始于辰巳嘉裕于20世纪50年代末掀起的剧画运动,早期在引入电影分镜的同时多使用俯视镜头、效果线、拟声词等表现手法,后期则在青年漫画这一流派逐渐稳定下来后在剧情上注重内容的现实主义色彩与深刻内涵,总体来看和日常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在这一发展进程的后期中,确定下流派的青年漫画杂志主要是各大出版社的YOUNG系列,相对而言受众群体年龄依旧只是高中~大学生,还不算很大。为了进一步扩大“青年”的覆盖面,我们可以将漫画的受众群体年龄进一步上移到大学生以及社会人来讨论更加年长一些的青年漫画,这之中的代表杂志便是讲谈社的《月刊Afternoon》与《Morning》。相较于YOUNG系列的青年漫画这些杂志上的漫画带有更多成人漫画的元素(例如,大量裸露的第二性征与更露骨的台词),也很欢迎新人漫画家的加入,种种因素使得这些漫画杂志上的内容开拓范围变得更广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科幻热潮赋予了之后的ACG科幻作品许多neta源与创作灵感,在80年代注重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幻作品也魅力十足。从一个衍生角度而言,这些科幻作品最终转化为了世界系这种极端描写人和人关系与宏大叙事的作品类型;同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人和人关系与宏大叙事剥离,纯粹地在叙事之下看似无关联地叙述日常生活的作品。与海螺小姐模式不同的是,科幻故事的背景使得这些作品都很强调时间的流逝,但日常的重复性又让这种流逝隐藏了起来。而且,这一类作品又有不少就诞生于我们上文所说的那些更高年龄段的青年漫画杂志。在这种多元的、复杂的创作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给出这一类作品,即我们所称的“前空气系”作品的定义了:

在宏大叙事之下,描写与宏大叙事几无关联的普通角色生活,进而透视出宏大叙事的作品集。

这里所定义的前空气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点,即是在主要角色的选择上放弃了日语之中主角“ヒーロー”一词词源(“hero”)天生所带的英雄性,将主角人格化,描写不是英雄的普通人在宏大叙事之下的故事,进而透视出作品所要展现的宏大叙事。这是相较于单纯描写宏大叙事下的普通人更加有超越性的进步。

这儿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前空气系”作品:

下面我们开始就具体的作品进行前空气系的概念论述。如果对于上述作品比较熟悉的话,或许你会意识到其中的不少作品是被称为“科幻治愈”作的,前空气系所带有的这种宏大叙事下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第一个概念性的特点便是小民安生后所带来的天然的治愈性——ACG作品之中虚构的宏大叙事本身带有天然的反常规性,我们不会认为战斗美少女是一种常规的事物,因此我们只能去寻找这种反常规性上所存在的与我们所熟悉的常规相贴合的部分,譬如战斗结束后回归日常生活的普通女性。再将这部分无限放大,前空气系的特征便展现出来了,我们也藉由此获得了宏大叙事之下些许的安身之感。《横滨购物纪行》之中的这种无限放大是最为显著的,无论是主角的身份(“仿生机器人”)还是故事的背景(“行将就木的世界”)都是宏大叙事下具有相当大的反常规特征的,但作品却将这种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本身无限放大,创造了宏大叙事之下的安身感。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本身的无限放大并不意味着宏大叙事就被完全隐藏了,我们可以在《横滨购物纪行》之中看到相当之多的对于主角身份、故事背景等这些反常规的指涉的提及,有的时候这些提及本身甚至是相当露骨和残酷的。但正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反常规的存在,反常之下的“正常”才显得如此可贵。作品列表之中比较特殊的是现实主义色彩比其他作品浓重得多的《神户在住》,但这部作品也是有着其创作年代所特有的时代中的宏大叙事的,不如说《神户在住》之中的反常规性是所罗列的作品中最能引起彼时日本读者的共鸣的。

宏大叙事下的日常生活带来的第二个概念性的特点就是短篇集这一形式的常见:作品列表中提及的《Spirit of Wonder》《水惑星年代记》与未提及的《黑胶之旅》(『音盤紀行』,毛塚了一郎,2022年)等将其作为一种标榜,而其他作品也或多或少带有短篇集的因素。这不是单纯的“缺乏故事性”的体现,而是前空气系作品在牺牲叙事长度之下保证日常生活与宏大叙事联系的必然选择。可以对这些作品的长篇化进行一些设想:倘若《Spirit of Wonder》以宇宙探索俱乐部为主线展开剧情(亦或是,仅仅将现有的内容扩展成长篇故事),那么内容便会无可辩驳地偏向“飞向宇宙”这一宏大叙事,即便作品的视角角色是与宏大叙事本身无关的,但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依旧会是《天空之城》般的幻想故事。而像是最终业已成为长篇故事的《横滨购物纪行》其准确的故事主线也几乎不存在,这或许是其改编的OVA作品仅仅挑了漫画之中不连续的几话却依旧不影响观众观看的原因之一。至于改编动画最连续、最富有故事性的《水星领航员》,这一点就不完全成立了(毕竟作品中有女主人公“脱下手套”这一主线),但实际上作品的主线依旧是较为稀薄的,而主线的展开与宏大叙事本身(在火星进行的地球化改造工程)也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虽然这几部作品有特地选择的因素,但我们会意识到占比颇高的前空气系作品是会有意地使用女性来作为叙事视点展开故事的。笔者的一个颇为顽固的观点便是ACG作品之中的角色是无性别的,女性仅仅是“精巧细致的形体” [1]的一个所指,但在前空气系作品之中女性社会层面上的意义显然是更容易被我们注意到的:辅佐性。传统意义的文学创作上女性是作为“第二性”存在的,而相较于空气系作品中将设定上同一性别的角色分化出不同性别指向的做法,前空气系作品对作为叙事视点的女性反而是相对保守、贴近传统文学的。这一点与前空气系的定义本身,即“与宏大作品几无关联的普通生活”是有关系的,女性是作为侧面观察宏大叙事的主角而诞生的。在列出的作品中这种观察者的身份较为突出的代表是《水惑星年代记》,其中的短篇故事里几乎所有作品都有除了主角之外的另一位深度参与宏大叙事的角色(且通常为男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通常为比较基础的恋慕关系。但不同于世界系之中恋慕关系下展开的宏大叙事,《水惑星年代记》所展现的前空气系之中的恋慕关系与宏大叙事的关系是间接的,宏大叙事常常是恋慕关系被抛出的主因,成为恋慕关系本体的一个表征。这一点颇有些双线叙事的因素在其中。随意举《LETTERS²》篇为例,篇中表层主线(茉莉与亚伯拉罕斯之间的关系)的故事高潮(求婚)是建立在宏大叙事主线(太空通信革命)的故事高潮(第一次实验)之上的,且与世界系略有区别的是后者与前者互为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处理方式让宏大叙事的表现更为可见了,同时在角色的描写层面观察者(茉莉是通信革命第一次实验的对象,但自己并不知晓)这一身份也更为显著了。

这种处理方法带来的另外一个前空气系的显著特点便是短篇集之下主视点的多变,即一部作品可以先后描写同一世界观下的不同角色,这一点在之后的一些空气系作品之中也得到了体现,但前空气系之中通过这一方法所凸显的角色在宏大叙事下的平凡性是极其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以《水惑星年代记》中《LETTERS²》篇为例,这篇中的女主角茉莉在之后其他的一些篇章中也以背景角色的身份出现了。前空气系的这种安排让我们意识到了“空气”之现实主义本身的存在,这些角色并没有什么特别使之成为主角的理由,只是在聚光灯的照射下短暂地站到台前来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归于平凡。

我们已经在前面反复论述了“前空气系”这一名词中“空气系”的一部分了,那么为什么我要将其加以“前”之前缀呢?这里的“前”并不是时间关系上的前后(虽然确实如此——《Spirit of Wonder》无论是初次连载还是最后一次连载都早于我们之后会提到的任何一部空气系作品),而是对于空气本身,即作品想要描写的现实之叙述方法的(后)现代性范式。关于空气系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我们将会在下一个部分重点提及,这里主要谈论前空气系在现实主义叙事方面的现代性(抑或更进一步地,前现代性)特征。先来回顾一下现实主义叙事这一名词的定义,其假装作品之中的一切都是“未经操弄而如生活般” 的[2],这使得作品往往会以一种生活切片(slice of life)的形式出现,即便故事业已完结,但故事中的“生活”依旧会继续下去。从前面的内容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达到这种“如生活般”的假象,前空气系作品选择使用短篇集、女性视角、多变的主视角来呈现多段不连续的生活切片,但宏大叙事的存在使得前空气系作品不得不拥有生活切片之外的挑战。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这儿便涉及到了十分具有现代性这一指涉的内容了:对这种生活切片进行批判性的质询。这一点颇迎合了福柯“一种态度” [3]的现代性阐释,但我们可以联系作品本身看到更多。前空气系作品中反常规的世界观是宏大叙事得以存在的基础,而在常规的生活切片中对这种世界观下常规生活的质询让前空气系作品的现实主义叙事拥有了丰富的现代化特征。仿生机器人与主人之间应为何种关系?这是《横滨购物纪行》贯穿始终的线索之问;探索宇宙后,人类(与其他物种)会被异化成何种模样?这是《水惑星年代记》宏大叙事下的切身之问;在科技革命下,DIY作为一种个体对工业化的反抗(这其实带有很强的后现代性)又怎样与时代共存?这是《Do It Yourself!!》的迷思之问。如此种种,都是通过生活切片本身进行展开的。更进一步地说,前空气系作品在环境描写上的历史性又颇迎合了马泰·卡林内斯库的“历史现时性的对现时的理解”[4] 这一现代性定义。许多前空气系作品会刻意地带有前现代欧洲地区风土人情的特征,但于此之上如何在与历史相似的环境之中表达出现代化的特征便是这些作者们所有意去表现的。因此,从多个方面来看,前空气系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建构,这便是其有别于空气系作品之“前”的一部分了。

而在日常系作品极为关键的时间流逝这一点上,前空气系的现代性则凸显在时间流逝与现实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在《横滨购物纪行》中最为显著,作品中时间流逝的速度和现实之中作品连载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譬如未成年人的成长、春去秋来的自然景观等等都是这种时间流逝的表征。其他的作品也会利用短篇集的间断性来体现时间的快速流逝,譬如《水惑星年代记》之中这种穿插的时间流逝便很显著。在这样的故事设置下,日常的时间特征被高度强调,读者们不断地被提醒“这一话已经距离上一话一段时间了”,时间流逝的概念从叙事的内面外扩到了读者层面。即便故事尚未完结,读者们也会意识到前空气系的日常终究有故事结束的一天,但这种终结的负面情绪会由于长期的暗示被冲淡,作品之中世界的延续也早已给定了方法——在聚光灯之外普通地活着。

在常规的ACG作品批评之中,于故事之外对作品的作画进行评析是一个颇有鲁棒性的选择;然而,对于日常系作品而言,想要找到作画层面的共通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前空气系作品尤甚。单单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同的前空气系作品就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Spirit of Wonder》与《水惑星年代记》善用手绘阴影线条来表现明暗,《水星领航员》与《神户在住》在大部分分格中淡化阴影的存在而突出扁平的角色,《横滨购物纪行》更突出线条感,《Do It Yourself!!》使用大片的纯色色块来代替阴影,等等。虽然理论上这些阴影的处理都是漫画创作者们用来服务于剧情的,但是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系作品的总体分析之中引入作画的评析并不算是一个好的选择,尽管下一章的空气系在作画上有那么一些共通点(即“萌”),但本文还是不会对之做深入讨论。

前空气系的概念是间接的且显然适用范围不太大的,这也是之前的相关文章之中鲜少会将其专门划为一种门类进行专门性的叙述。当然了,对于这种过渡性质的作品领域之存在性,先前是业已有相关论述的,例如漫画编辑小林宏之所认为的“科幻作品之中也是有日常存在的”[5] 。然而,有了具体的作品列举之后,笔者认为这些前空气系作品是有别于空气系与世界系这两种后现代性明显的ACG门类,又有着强烈的过渡性质的作品。当我们将这一新概念引入之后,“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日常系作品也顺理成章地有了进入空气系作品论述的理由。


  1. 1.赵冰. 固守与超越:美日动画电影母题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9.
  2. 2.[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
  3. 3.Foucault,Michel,1997,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New York:The New Press.
  4. 4.[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译林出版社,2015年。
  5. 5.『ごちうさ』『桜Trick』 きらら編集長に聞く“日常系”の人気の秘密と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