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世界系还是前空气系,或许前面的行文之中所提到的作品总会有人对之整体上的日常性表示否定。的确,这些作品都很难称得上是纯粹的“日常”,宏大叙事是作品之中显著的难以消退的底色。接下来我们所讨论的“空气系”作品,大概是最为符合狭义上“日常系”概念的作品。然而,在空气系作品之中我们更容易意识到的是,日常系绝不是日常、甚至也不仅仅是“生活切片”,漫画/动画这一媒介本身的特性在空气系上的表现是远大于“日常”本身的。
实际上,空气系这一叙事方法(我们姑且先如此称呼)并不是自ACG之中原发诞生的,在其他载体上有着与空气系相当类似的作品,其类似程度甚至大于世界系与前空气系之于其他载体。这儿的他山之石便是两部电影——《击浪青春》(1998)与《琳达!琳达!》(2005)。这两部电影作为标准的生活切片电影,在其极富实验性的长镜头之外对生活琐碎细节相较于其他类似电影事无巨细的描述更值得我们关注。很明显,这种表述方式传导到了空气系作品的表现中(甚至是下文所给的定义);但更重要的是,从这两个实拍的案例之中透露出的是这种“空气”式叙事在日本文艺创作体系之中的光荣传统,空气系绝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基于这些作品以及更多作品所表现出的日本文艺创作体系下诞生的。
循惯例,我们先给出空气系的一个较为受认可的定义:
●角色以四五个未成年(主要是初高中生、偶尔是小学生)女孩子为主。
●没有朝着某个目标奋进,也无法达成这个目标。
●主要角色可以有性方面的束缚,但基本上与恋爱隔离。
●会描写主要角色的家庭,但不以家庭剧为主题。
●没有过度的不幸与悲惨。
——小森健太朗,《神、さもなくば残念[2000年代以降アニメ思想批評]》,2013年[1]
这个定义本身是狭窄且难以推敲的,但我们实际上能从定义之中获得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大体上而言空气系这个词语是在21世纪初自《阿兹漫画大王》动画上映后开始出现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一名词其实与世界系之间相差并不算很远。然而,笔者认为,相较于先前提到的私小说(主要在小说领域)、海螺小姐模式、世界系(主要在动画领域)、前空气系(主要在漫画领域),空气系这一词语是真正横跨多种ACG表现形式的作品类名,无论是最传统的动画与漫画领域的空气系,还是游戏领域与小说领域藉由空气系理念展开叙事的废萌与なろう日常系(这两者暂时不在本章节的叙述范围内),在所有种类的ACG表现形式中均能看到大量空气系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空气系与日常系画上等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行为。
这种跨媒介的广泛定义很快就能让我们意识到小森健太朗定义的狭隘:这种极其纯粹的剥离性意味之日常故事明显是根据几部特定的作品展开论述的先开枪后画靶。因此,在此我们将视角转向其他相关人士的定义。前岛贤在前文业已提到了的《世界系是什么》一书中同样提及了空气系,并认为其是世界系剥离了故事性与男性角色的产物[2]。进一步地,宇野常宽在《零零年代的想象力》中将空气系与世界系强关联在了一起,并且将其滥觞归结于以沟通本身为目的的青春电影/电视剧[3]。而广濑正浩、禧美智章等评论家则以《轻音少女!》为分析对象,认为空气系故事性的缺失是表现构成的差序性所引发的,并且对空气系的独立性进行质疑[4][5]。这些对于空气系作品的论述都离不开“故事”与“男性角色”的缺失,本质上是以一种偏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空气系作品的,这种负面性让对空气系的深入论述总会回归到“讲故事的欲望在退潮”上。
因此,在这些评论之外,笔者想要从漫画编辑小林宏之对于空气系“接入点”的理论出发,对空气系作品的范式重新加以审视。小林宏之是最负盛名的空气系漫画杂志系列《Manga Time Kirara》的总编辑,其于2014年的采访之中提出了其负责杂志连载作品的“接入点”特征,意即“虚构的作品之中与读者们日常生活接入的点”[6]。显然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与世界系和前空气系作品迥然不同,其不再执着于营造“日常感”,而是直接从日常的实际组成部分出发,通过解构日常来建构“日常”。这一点所建构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读者并不是从整部作品所营造的世界观意识到“这是一部贴近日常的作品”,而是从某几个关键词(即“接入点”)意识到“这与我的生活很相似”。具体到实际的作品之中,小林宏之所举的《樱Trick》之校园生活(这一个关键词是许多空气系作品都具备的)、《黄金拼图》之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角色眼中的日本(这一接入点与我们这些外国观众颇为契合)都是颇为典型的例子。当然了,载体形式的特点和商业化让空气系作品之中的“接入点”必然要发生嬗变,这种嬗变反而营造了空气系之“空气”,我们后面会对之进行重点论述。
尽管评论家们普遍对空气系作品之价值顾左右而言他,但空气系作品正面的价值在日本后3·11价值观的状态下被发挥得更为充分了。3·11对于整个日本的国民性与文艺创作理念的影响都是空前的(这一点在第七部分中会论述的更详细),空气系作品的“接入点”所带来的并不脱离常规的日常毫无疑问更能给予日本读者们以“生活的抚慰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所选取的这些“接入点”有的在3·11之后乃至时间距我们更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后也变成了难以复现的生活“奇迹”(《日常》),这让创作过程也拥有了难得的回忆感。因此,空气系之中的空气之正面价值并非3·11后才拥有,却确乎在3·11后有了更突出的体现。这一点与报纸故事漫画在关东大地震后对民众的抚慰作用受到重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粗劣地评论完评论家后,是时候将视角转向空气系作品本身了。然而,考虑到不同载体在时间客体性上的差别,我们依旧需要将空气系作品按照不同的载体进行分开讨论。时间客体这一概念是哲学家斯蒂格勒和胡塞尔所发扬的,即将电影与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在时间上的客观性进行统一,统称为“时间客体”,显著特征便是这一物体本身贮存着时间[7]。相较于其他ACG作品形式,动画显然更贴近于一种与电影类似、而与生活有别的可重复时间客体,因此我们对空气系的论述也会从动画开始。
倘若是对ACG有大概印象却对空气系疏于了解的消费者,或许会将空气系动画与泡面番之间画上等号。但实际情况却是能够被誉为空气系动画标榜的作品却大部分都并非泡面番,而泡面番则更多是纯粹的搞笑动画。笔者认为这一创作思路与前空气系作品之理念颇有几分相似。虽然漫画形式的前空气系作品以短篇集为主,但当其转化为动画形式时,宏大叙事的存在使得其不得不花时间构造出这一宏大叙事,因此其至少都为24分钟的标准OVA。类似地,空气系动画作品在对故事进行处理时,为了达到其构造接入点的目的通常也需要通过标准TV动画长度的作品来营造。这一点便是其时间客体的特性所致了,观众一般而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沉浸入可重复时间客体的时间流之中,泡面番所引发的接入点共鸣显然不够浸入其时间流中,这样空气系动画作品便拥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了。
与之类似的是,传统的(同样可被称为“日常”)四格漫画是以四个格子为单位进行展开的,四个格子便能包含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而空气系四格漫画作品却常常用多组四格来展开故事。尽管漫画并不具备时间客体的特征,但四格漫画的扩充化却似乎是空气系作品所带来的一个必然。同样地,传统的单组四个格子对于在漫画里头构造接入点是不太够的,单独的四个格子在二战前后能够引发共鸣,但到了页漫大发展后的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不太够用了,因此从《Manga Time》开始四格漫画便逐渐转向多组四个为一话作品,进一步地,《Manga Time Kirara》又逐渐通过去除小标题等方式加强四格与四格之间的联系。就这样,四格漫画的篇幅越来越长,空气系作品所构造的接入点也越来越立体了。当然了,对于非四格漫画的空气系漫画作品而言,非四格漫画本身讲故事的优势便已经足够让作品的接入点得到发展了,这些作品的涌现更能体现出非泡面篇幅对于空气系作品的重要性了。
这一章节的前面一个章节阐述是前空气系,注意到前空气系的定义之中女性是占很重要的层面的,因此到这儿我们也需要转向空气系之中的女性们了。显然,空气系之中的女性甚至比前空气系之中的女性还更加重要,其业已直接成为了空气系重要的文化符号,即“萌”的附着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其中看到在女性角色内部所发生的通常被分配给不同性别的角色分化,这一点有效避免了空气系作品的女性过度被物化。虽然空气系作品的定义有所差异,但是我们显然会认可“主要角色大部分是女性”这一点,这样的特点使得传统ACG作品的主角团设定之中原本常常被分配给男性的角色不得不被分配给相应的女性角色身上。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轻音少女!》中的主角团五人可以分别精炼出几个角色特性,首先乐队这一形态本身便是与男性高度绑定的了[8];在具体的角色中,譬如偏假小子、大大咧咧风格的田井中律与吐槽役担当的秋山澪都是与传统的无垢少女形象[9]有明显差异的女性角色,这便带来了相应的性别内部之角色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本算得上奇异的性别“倒错”也逐渐被固定下来,形成了空气系作品门类以内独有的角色分配定式。更重要的是,即便角色的分配已经固定下来,但原本属于这些角色的性别指向差异还是存在的,不同角色属性还是有着一定的攻守之势,这种差异多多少少为空气系作品中我们常称呼的“轻百合”营造了一些有利的氛围。这种性别指向差异与S文化的关系也是密切的,其甚至影响了日常叙事本身:作为一种虚构的性别能指,性别指向差异也可以被视作少女们无尽日常的代表,当性别内部的指向差异消失,角色们被迫面对真正的异性关系时,内面的无尽叙事也便终结了。
“轻百合”这个称谓在中文粉丝中也是常常与空气系之间画上等号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是由全是女性的主角团直接造成的。另一方面,空气系作品的创作者在内容的创作之中受前文所提到的性别指向差异影响或多或少也要一定程度涉及但不深入探索角色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小森健太朗所提到的“有性方面的束缚但与恋爱隔离”),这种涉及很容易在读者的理解之中被进一步转化为所谓的“轻百合”。当然了,如何探索角色之间的关系很快成为了空气系作品很重要的探索领域,在下一部分我们会重点提及2015年后的空气系作品角色关系变化。不过,仅仅对于“轻百合”这一称呼而言,“轻”意味着其显然是且仅仅是对有性别内部角色分化作品的一种归类,在这种归类中同一性别的角色因S文化的历史容易被赋予超越友情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归类也很容易地被套到了大部分空气系作品上去。
轻百合之“轻”是否某种程度上暗指空气系作品的剧情之“轻”呢?毫无疑问,空气系作品的剧情深度即便是与前空气系相比也是十分浅薄的,但剧情的狭窄并不意味着其业已成为纯粹的“生活切片”。某种程度上确实如广濑正浩和禧美智章所言,空气系所展开的是与传统的ACG叙事有差序性的新叙事模式。这种新叙事模式大体上是由前文提到的接入点嬗变所引发而来的。以同样是弓道部题材的《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真田一辉,2004年)与《弦音 -风舞高中弓道部-》(『ツルネ ―風舞高校弓道部―』,綾野ことこ,2016年)为例,同样是弓道部,但二者对剧情的推进手段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借助弓道展开的非常传统的“拥有天赋-发生变故-承受义理”之少年/青年漫王道剧情,而前者则几乎没有参与弓道比赛的情节,而是将弓道作为接入点解构成了对于弓道的一些文化特征(例如特殊穿着、前后辈体系等)的调侃,作为空气系主角的时间流动也是依靠新角色的加入得以体现的。显然,后者的剧情深度远远大于前者,但我们并不会说后者的叙事强于前者,两部作品是在同一个题材上以迥然不同的叙事体系展开故事的。当然了,这儿举了一个空气系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例子的原因是有许多空气系作品的接入点是范围实在太广的校园生活,这种作品甚至很难找到相对应的非空气系作品,从这一点来说便更体现空气系不同的叙事模式了。因此,倘若我们将空气系之“空气”视为一种由解构所带来的叙事而非“没有主线的叙事”,空气系之独立性也自然就成立了。
是的,我们提到了“解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被滥用后现代名词。与前空气系作品的现代性相比,空气系作品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很大程度地发挥了后现代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进行解构这一点并非空气系首创的,可以说前文所提到的对文化特征的解构是日本搞笑作品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创作形式,而空气系仅仅是作为偏向搞笑的作品继承了这一创作特征而已。不过在解构的对象上,空气系作品最为重要也是最为主要的解构重点便是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解构是“空气感”的来源。后现代下的社会原子化是一个常常被拿来讨论的母题,沃尔泽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将当今世界的社群以“自愿型的社群”一词概括,即原子化社会的人际关系是自愿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或者退出[10]。无论是以什么内容作为接入点的空气系作品,这种“自愿型的社群”都是我们能够在其中轻易发现的,也就是所谓的“主角团”。一反传统少年/青年漫所营造的关乎生死的、情同手足的主角团,空气系作品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是相对松散的,这样的关系毫无疑问更符合当下的作品受众,亦即更容易获得共鸣。同时,松散的人际关系并不影响创作者们对之进行解构、读者们对之进行重新理解与再创作,由此空气系作品对现实社会基于接入点的折射不断受到读者认可,空气系作品正面的价值也得以发扬了。
作为空气系这一章节的末尾,最后还是要提及一下空气系与画风上的“萌”之间的关系的。空气系作品与“萌”这一词汇流行起来的时间差不了太远,空气系作品的代表《Manga Time Kirara》系列杂志也自我标榜为“萌系四格漫画杂志”,因此常常会有人将“萌”这一点作为论述空气系的重要部分。这一说法显然是带有一点偏见的(毕竟“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些许物化的偏见),但空气系作品通常确实不会使用剧画一般写实的作画风格,这一点与前空气系差异颇大。这样偏“萌”化的作画风格自然是迎合受众而做出的选择,也为空气系作品的作者提供了广泛的来源:少女漫画、同人志、传统四格漫画……这些作者都很容易习得并融入空气系作品的绘画风格,他们的加入也进一步塑造了空气系画风上的丰富内涵。
无论怎么说,空气系作品都是日常系作品之中的绝大部分,也是这些作品塑造了我们对于ACG之中“日常”的想象。人际关系的塑造下,空气系的“空气”正在闪烁着:那是与现实生活充满联系,让我们能够自由呼吸的空气。
- 1.小森健太朗(2013)。『神、さもなくば残念[2000年代以降アニメ思想批評]』。日本:作品社。 ↩
- 2.前島賢(2014)。『セカイ系とは何か』。日本:星海社文庫。 ↩
- 3.宇野常寛(2008)。『ゼロ年代の想像力』。日本:早川書房。 ↩
- 4.広瀬正浩『「空気系」という名の檻 : アニメ『けいおん!』と性をめぐる想像力』,『言語と表現―研究論集―』第10号、2013年、7-22頁。 ↩
- 5.禧美智章『「空気系」と物語 : 『けいおん!』にみる成長の物語』,『立命館文學』第652号、立命館大学人文学会、2017年8月、1216-1227頁。 ↩
- 6.『ごちうさ』『桜Trick』 きらら編集長に聞く“日常系”の人気の秘密とは? ↩
- 7.可以参考阅读:贝尔纳·斯蒂格勒(2004[2021]),张新木、庞茂森译。《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8.2024年注:在这个大少女乐团时代说好像有点不对了(笑)。 ↩
- 9.可参考:赵冰(2020)。《固守与超越:美日动画电影母题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 10.[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译林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