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世界的世界系:“oo同学系”与当代恋爱喜剧

3.3k 词

很容易想象出一个恋爱喜剧的开始:美少女突然降临到我身边。现在,我们赋予了她一个名字。然后,便诞生了所谓的“oo同学系”。

虽然这一名词在国内的流传度不广,但是想要理解它却出奇地容易(至少比什么空气系世界系之类的容易得多),其指的其实就是那些作品名中含“oo同学”(○○さん)的恋爱喜剧作品。这个词开始在日本ACG爱好者中流行起来大概是《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からかい上手の高木さん)大热之后的事儿,算不上很长,也没有很多关于它的严肃论述,所以我们姑且还是从“恋爱喜剧”这个更广为人知一点的词开始溯源。

我们开头已经提到过了,一个传统的恋爱喜剧中必须有的要素便是“美少女降临到我身边”,亦或者作为恋爱喜剧对象的女性角色和自己是同一个班的同学这种比较经典的情况。这一背景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大前提,在恋爱喜剧作品中男性主角不需要做主观上的行动就可以获得与女性角色亲密接触的机会(主动来到家中、同班同学的近距离感,……),再稍微给他加上一点对立的感觉,就是“不需要战斗的男性”。这一点无疑是与少年漫画中的“战斗的男性”对立的,不过很幽默的点在于,许多恋爱喜剧其实是连载在少年漫画杂志上的,一直到我们所说的《高木同学》也依旧如此。

但是,oo同学系和恋爱喜剧之间还是有着一个不小的递进关系的,这一点凸显在所谓“家中的女性”与“家外的女性”这一点上。为了与前面的“美少女降临到我身边”相呼应,传统恋爱喜剧当中通常会设置另外一个(或若干个)并非“降临到身边”的女性角色,我们循漫画学家日下翠教授的说法,将她们称为“家中的女性”与“家外的女性”。《福星小子》中的拉姆与忍;《橙路》中的圆与光;《乱马1/2》中的茜与其他角色;等等。其中“家中的女性”受剧情方法论影响,几乎从一开始便告诉了我们她便是最终的赢家(这也可以说是“青梅打不过天降”的来源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家外的女性”几乎只能被视为传统日本婚姻关系中的情妇。然而,oo同学从标题上便告知了我们这位“家中的女性”是谁,这意味着甚至都不需要等到故事开始,从元叙事层面的角度“家外的女性”就已经被消灭了,作中的所有其他女性(以及男性)角色在剧情开始之前就已经被排除出了赛道。

在这一背景下,讨论为何现在会出现“oo同学系”就变得很有意思了。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恋爱喜剧类作品是日本男性婚姻价值观改变的直接投射(相对应的,少女漫画作品是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直接投射),这种“无需战斗的男性”在恋爱世界的存在意味着日本男性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昭和男儿”形象。但是谈及与恋爱紧密相关的作品,我们在90年代~00年代可以看到的另外一个重要文脉是世界系,在世界系中尽管男性依旧是所谓“软弱的一方”,但他们终究是需要去主动做出行动来夺回与世界毁灭紧密相关的自己的恋爱关系的,这虽然顶天只算得上是个弱化版“昭和男儿”,但是绝对不是“无需战斗”。如果我们继续采信这种婚姻价值观投射论的话,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陷入反复横跳的局促之中。

因此,让我们再次回到oo同学系的发扬者《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上来。实际上,一个恋爱喜剧作品并不需要设定一个非常具体的登场舞台,只需要有抽象的学校、家、街区等等即可。然而,《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却着实地塑造了其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登场舞台,即小豆岛。虽然这多多少少是受近年来圣地巡礼热潮的推动以及作者自身对其作为出生地的感情影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一点确实奏效。在这种对“世界”(作为涵盖一切的最外层)的现实化塑造下,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恋爱喜剧与世界系这两个同样大量着眼于男女角色关系的作品群之交叉联系。虽然部分oo同学系作品会设置一个具象化的世界,但是很显然传统恋爱喜剧抽象化的世界观依旧在影响着它们,这也意味着其与世界系不同的点在于,角色之间的恋爱关系与世界并无关联。换句话说,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可以认为oo同学系是一种无需“世界”的世界系。

但是它依旧存在世界。在oo同学系中,具象化、有所指的“世界”有何意义呢?首先我们已经知道这儿不存在除了“oo同学”之外的人(注意这个词与角色之间的区分)了,可以说这一部分的生态位实际上是被具象化的世界景观所填补上的。这意味着在oo同学系中,实际上存在的是“家中的oo同学”与“家外的世界”,“世界”本身作为一种可互动的,人格化的元素存在着。试举一例近期大概比较热门的《艾莉同学》,作中为了交代女主角艾莉同学对男主角的自发的情愫(也就是“降临到我身边”)是从何而来的,特意构造了一个过去的学园祭中女主角受其他男性干扰的情况下,男主角英雄救美的这一回忆场景,在这一部分中“其他男性”显然是“家外的世界”的一部分,“家外”是危机四伏的、乃至于性骚扰的,而男主的行为则毫无疑问在这一互动性质明显的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家”,这也成为了故事能够展开的理由。

进一步由此出发来看,在具体的《艾莉同学》这部作品之中实际上是存在另外一个“家中的女性”的(即周防有希),当然她能够处于“家中”的原因是实打实的骨肉亲情,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情节便围绕着对于其实妹身份的误解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展开。这虽然依旧可以被我们解读为传统恋爱喜剧中“家中的女性”(艾莉同学)对疑似的“家外的女性”的争斗战,但倘若置于oo同学系的语境之下,周防有希便显然只是可以互动的(并非疑似的)“家外的世界”的一部分,而这也显然仅仅是对于“世界”的一种互动了。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同学”这个中文译名。“○○さん”本身并不一定是“同学”,但现在咱们显然都会把这类作品译为“同学”,这也就意味着学校这个背景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对象。学校是否仅仅是最外层的、具象化的“世界”的一部分呢?当我们谈到世界系中的“世界”时,很容易联想到的一些意象是夏日的积雨云、蔚蓝的天空、居于其中但较为遥远的女主角,等等。“oo同学系”在这种视觉设计上体现出一种延伸感:“学校”在封面上被非常简单地抽象为了一个单独的要素:校服。说它是恋物癖之类的所指就有点太过分了,这一要素更像是对“追忆”的一种具象化,换言之在这里“校服”这个要素成为了作者与期待中的读者勾起学生时代回忆的最有效的节点,从故事引入角度而言学校并不需要成为“世界”,只需要成为一个引子即可,它并没有包括所有作中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其翻译为“oo同学”也很合适了,毕竟现在看到穿着校服的人称其为同学也是相当合国情的行为。

此外,“oo同学系”还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呼应,即女性向作品中那些以“oo君”为标题的作品。不过两者虽然看起来有着很类似的结构,但实际上的内容却并非如此,我们会很容易地意识到女性向作品中的这部分指向更多是BL作品,也就是所谓的“oo君与xx君”(○○君と○○君)。这一类作品很类似地会设置学校这一箱庭,但是在这类作品中学校便不仅仅是一个引子了。作中的两位“君”依旧是有着传统的男性向恋爱喜剧所拥有的与学校强相关的相遇情节,学校并没有完全只是抽象化为“制服”,相反制服本身还常常只是作中欲望的一个诱因,这种做法还是相当前现代的。

那么,“oo同学系”是否就代表着最为时代性的恋爱喜剧内容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世界系”已经很难说是当下潮流的情况下,“具象的世界”插入到恋爱喜剧作品之中甚至已经远远不够了,再加上圣地巡礼经济与地域振兴的有关部门方面的投入,我们会显然意识到现在的恋爱喜剧作品乃至以“现实世界”为舞台的作品其世界的“具象”程度甚至比oo同学系更进一步了。一个能够在作品制作方法上凸显出这一点的作品是《败犬女主太多了!》,其ED1采用的实拍技法取景了大量的作品主舞台丰桥市的镜头,而作品之中自然也是不遑多让,在现实中的该城市里头有关部门也是十分配合。而在这一更加具象的世界下所展开的恋爱喜剧甚至不需要一个“oo同学”了,无论是“家中的女性”还是“家外的女性”在世界本身的拟真度足够高的情况下都能够很自然地随着故事推进加入到恋爱喜剧中,毕竟现实生活虽然不及恋爱喜剧,但“友人的加入”这一点本身也并不需要什么“从天而降”这种莫名奇妙的桥段嘛。在《败犬女主太多了!》播出后,有不少人得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相似的经历,而藉由oo同学系去分享这种经历的情况则相对没有这么多,这便能够看出这种“更加具象的世界”在社交媒体时代所能带来的新的交互点了。

然而,要是谈论“oo同学系”对于传统恋爱喜剧关键要素的现代化延伸,那么毫无疑问其就是跑在最前面的了。一个拥有“更加具象的世界”的作品,势必不能容忍传统恋爱喜剧的那些违背现代世界运作法则与伦理的要素存在,因此“oo同学系”这种虽然具象、但放置一些传统恋爱喜剧的要素也合理的作品群便显然更加能够视自己为传统恋爱喜剧的嫡出了。

很显然,无论是“oo同学系”的恋爱喜剧,还是笔者之前已经讨论过的日常系作品发展潮流,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都是更加的“具象”,现实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越来越倾向于在更多大大小小的方面上从真正的现实直接取材。我们暂时只能将其归纳为一个“趋向”,而很难判断其在创作观层面的归因。不过,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没有人不喜欢在这些作品之中追忆自己这段经历的“现实”本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