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0月20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空气系、日常系、轻百合?:萌豚受众作品流派疏议
以下正文。
2022年秋季新番已经陆陆续续开播了,虽然不一定能够算得上每年都会有人说的“最强十月”,但这个季度确实有那么些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作品。自然了,身为一般通过的萌豚编辑,这个季度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所谓“萌豚三杰”:《向山进发 Next Summit》《孤独摇滚!》《Do It Yourself!!》。
这三部作品都已经陆陆续续开播了,关于这些作品在作画和演出上面的精彩程度相信各位读者们都已经感受过了,也已经有很多人在不同平台上就此进行了许多精彩的阐释了。既然是“萌豚三杰”,那么这些作品必然拥有其能够被归为同一类、被同一批人喜爱的理由,换言之同从属于某一流派。你或许在其他相关的评论里头看到了这一流派的名称:空气系、日常系、轻百合……假如你对戏剧理论有所了解,你或许会想到生活片段(Slice of Life)、厨房水槽现实主义(Kitchen Sink Realism)、处境剧等等专业术语。这些说法或许都是对的,毕竟一部作品完全可以被抽象成多个词语来描绘。更为重要的是,身为萌豚——这些作品理论上的最佳受众——的我们究竟是被其中哪个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吸引,以及这些作品本身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先来看看这些词语本身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就这三部作品而言,他们常常被打上的同一个标签是“轻百合”,但是可以说讨论什么是“轻百合”几乎是没有意义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没有男主的作品都能被套上“轻百合”的帽子了,这个词语的外延性已经足够强了。所以我们直接把这个词拿来用。那么返回来看看另外一个常常拿来同时讨论的“空气系”吧。实际上空气系和轻百合之间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的,轻百合所指的更多是作品之中人物的性别特征及其关系,而空气系则指的是作品剧情推进的特征。关于什么是“空气系”,倒是确实曾经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了,小森健太朗在其著作《神、さもなくば残念。》之中给出了这个定义,姑且使用之:
●角色以四五个未成年(主要是初高中生、偶尔是小学生)女孩子为主。
●没有朝着某个目标奋进,也无法达成这个目标。
●主要角色可以有性方面的束缚,但基本上与恋爱隔离。
●会描写主要角色的家庭,但不以家庭剧为主题。
●没有过度的不幸与悲惨。
我想这个定义已经足以唤醒许多人脑中对某部作品的回忆了。但这个定义本身确实是足够狭窄又略微繁琐的,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简化而外扩成一句话:以角色身边琐事来展开故事的作品。对于萌豚而言(既然是豚,那么就不需要用脑子思考了对吧.jpg),这种通过琐事而非宏大叙事来展开故事的作品自然是更值得大声呼喊“xx是我老婆”,并且不用担心后续剧情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使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空气系”和“日常系”都常常被混用(从定义也能看出空气系与日常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看出这两个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轻音少女》《白箱》《少女终末旅行》都可以算是描写日常的作品(即日常系),那么它们都是上面所定义的空气系吗?
我想或许未必,也许这三个作品可以用三个词来分别概括:空气系、工作系和新日常系。这些词语之间的差别之后有机会再来阐释,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是“日常系”这个大集合之下的。“描写日常”所涵盖的范围太大了,以至于我身为只想和美少女贴贴而已的萌豚对这个词背后所可能带来的巨大BE震慑不已,所以我们还是用个涵盖范围更小一些、更宽容一些的名词吧。写到这儿,我们或许可以对萌豚受众作品流派做出两个抽象的名词定义了,即角色关系上的轻百合(只有女性角色登场,重点描述女性角色之间关系)与剧情推进上的空气系(以角色身边琐事而非宏大叙事展开故事)。于是来到第二个问题:带有这两个标签的作品能够给身为萌豚的我们带来什么?
有一个可能常常被提及的观点,就是“空气系作品通过描写生活的细节之处来赞颂生活之美”。这一观点流传甚广,也确实有其合理性,但身为没有脑子的萌豚我是肯定没有想这么多的但我们在观看轻百合空气系作品之时总会意识到:“她们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活啊!”既然生活细节不同,那么对生活之美的共情未必能够实现(更何况,生活中真的有可能出现一只会说话的兔子吗?),假设中的“对生活之美的赞颂”或许便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了。
那么我们从轻百合空气系作品之中看到了什么呢?是“只是觉得女孩子之间真是好啊”吗?是轻松愉快中打发时间的乐趣吗?是柏拉图式的喜爱吗?是杀必死吗?是打胶吗?
让我们回到更具体的作品上来——也就是这季度的“萌豚三杰”。萌豚对作品的爱很有可能是针对作品之中的角色而非作品本身的,譬如这三部作品之中的主角(团)。然而在性方面的喜爱之外,轻百合空气系本身的故事架构与人物关系特色让我们得以去更多地观察角色本身所经历的人和事,而到了这三部作品之中,或许便成为了我们自身经历的人和事的投射。《孤独摇滚!》在其中是最为明显的:萌豚群体本身在社会化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几乎可以在主角后藤独身上尽数看到。与此同时,后藤独这个角色更加理想化的经历和本身角色设计的少女感又能够让我们对这份个人经历的投射有了更多的美化感,看着“另一个世界的我”努力活着,便成了《孤独摇滚!》能够获得萌豚青睐的其中一个缘故。
于此之外,《向山进发》《Do It Yourself!!》乃至更多过去的轻百合空气系作品之中,我们或许都能在主角的经历之中找到几分自己的影子。萌豚观看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另一个美化过的自己的旅程啊。这种对自我的审视与对生活之美的赞颂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萌豚这个词语在从日本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之中经历了一个从贬义词到中性词的祛魅过程。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这种祛魅是建立在中国的动画主流受众比日本的动画主流受众更加宽容的基础之上的。在萌豚受众作品相继问世之时,我们也能乐观地认为这种“寻找另一个美化过的自己”的意识能够被更多在社会化中遭遇磕碰的人所接受、并传达。不可忽略的是,宏大叙事的缺乏并不一定能够被微观叙事的发展所代替,但身为正在艰难地接受社会化的萌豚——我而言,或许在严肃的世界问题的思考之外,能够寻找自己身上的小确幸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