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文社Kirara系编年史:1995~2002

3.8k 词

“芳文大法好”“芳文社赛高”“芳文是天”“芳文社 诺贝尔和平奖”……我们泰然自若地说出这些话语,全然没有意识到它们有多么诡异。显然,用这些话语赞赏一家公司是非常奇怪的(想象一下“腾讯赛高”“网易是天”的诡异感),在我们的心中“芳文”这个公司名已经成为了一个脸谱化的象征,它所代表的并不是坐落于东京的那家出版社,而是一系列作品、角色与故事的抽象集合。然而,在短短20年前事情还不是这样的:彼时的芳文社在知名度上和其公司规模保持相当惊人的一致性,“芳文”这个词只能和这家位于水道桥的小出版社对应上。作为公司的芳文社现在一共有四个杂志系列和两个漫画网站,其中能够让我们有这种抽象性认识的作品都主要集中在《Manga Time Kirara》系列杂志上。那么,芳文社是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中顺利让自己的名字化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并通过这几本杂志鸠占鹊巢了许多诞生于其成名之前的“萌”“空气系”等流行词?看起来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很简单的,我们只需要回到《Manga Time Kirara》创刊的2002年——好像不太够。让我们倒到再往前一点的时间,回到甚至“萌”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的1995年。属于《Kirara》的故事,其序章在这一刻缓缓开启。

1995年是塑造了日本人国民记忆的一年。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深刻影响了其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这也深深嵌入到了日本人的文艺创作——然鹅,这和彼时的芳文社扯不上太大关联。作为1950年成立的老牌漫画出版社,在1995年这个多部漫画杂志创造历史发行量最高点的漫画业界火热年份,手握多本漫画杂志的芳文社自然也——愁着怎么把杂志卖出去。这个时候你也许就会问了,诶大伙都jb挺猛的,怎么到你这就拉了胯呢?这与他们的杂志定位有很大关系。彼时能够卖上大几百万本的杂志,什么《周刊少年Jump》《Ribon》《Young Jump》这些,主要面向的都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们,但是对芳文社这种有着深厚历史的小出版社来说,“少年/少女漫画”这口饭还真不好吃,面对接近饱和的正处于火热期的少年漫画分野,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砸钱进去分一杯羹。顺便一提,那个年代也是漫画改编动画高涨的时代,但是这口饭芳文社也很难吃得到——彼时其拳头产品《周刊漫画TIMES》与《Manga Time》都是面向中高年龄段的杂志,先不说改成动画这些老东西们会不会买账,其作品中所深深嵌入的“无厘头”(nonsense)这一时代烙印使得将其改编成动画这一动作本身都相当困难。在这一“四格漫画=大爷大妈看的”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有着大量四格漫画专门杂志的芳文社还真的有点被历史桎梏住的感觉了。

那么只能去找那些现在还没人的蓝海去开拓新市场了。从更早一点的《LOVING》(1987年)开始,芳文社持续在相较于原有的杂志更为年轻的读者层开发新的漫画杂志阅读群体——换句话说就是试了一大堆路子。可以说,从这一时候开始,芳文社就深深陷入了“一定要完成世代交替,让年轻人也来看我们的漫画”的思维钢印中,这种想法甚至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10年代,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先专注于上世纪90年代更合适。这一时间段芳文社新发行了十几本杂志,里头比较值得一提的有面向二三十岁年轻女性的《LOVING》《Manga Time Special》(1992年)《Manga Time Lovely》(1994年,这两本与我们后面将会提到的重要杂志有很强的联系),一直发行到现在的耽美杂志《花音》(1994年)等等。但是这几本杂志面向的主要还是女性读者,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90年代御宅族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漫画消费的一大主力军,但是他们的目光完全不会转移到四格漫画上——尽管他们的上一代在年轻时对之还兴致勃勃,但四格漫画的世代交替显然并没有顺利完成。站在199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四格漫画甚至才刚刚由小池田マヤ等人开始了叙事性的发展,它实在是一种在描写内容上有着明显不足的漫画体裁,想象一下转成四格漫画的《剑风传奇》或者《浪客剑心》,有点幽默了。不过,为了让这些年轻人也尽量能够看一眼自家的漫画,芳文社还是在1995年将原本身为《Manga Time》增刊的《Manga Time Jumbo》(后称《Jumbo》)独立创刊了。这也就是一切的开始。这里本来应该有一张创刊号的封面图,但非常遗憾的是,关于90年代这本杂志的资料实在是在互联网上难以寻得,因此让我们将视线直接聚焦到杂志上的那本让芳文社意识到“好像可以这么跟着做下去”的漫画。

出生于1964年的水城まさひと是一位失意者。作为泡沫世代前期的他在刚踏入社会时经历了身为“新人类”的20世纪80年代御宅族文化爆炸性发展,踌躇满志地在20岁时进入了动画公司,却因为身体原因在泡沫经济崩塌时离开了动画业界。转战漫画界的他带着满腹的动画制作功底于1993年在芳文社漫画家身份出道,但立刻埋没在了无数漫画经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老漫画家阵容中。将他的作品与彼时《Manga Time》主流的作品相对比,这种画风的巨大差异确实有目共睹,但芳文社并没有直接放弃他,而是让他在即将独立创刊的《Jumbo》上试试看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就这样,从1995年1月号起,基于他自己入院经历的《エン女医あきら先生》开始了连载。

他成功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的成功也是推动《Jumbo》独立创刊的动力之一。通过“动画制作方法论引入四格漫画”这一很早就在其他漫画体裁完成,却尚未在四格漫画发挥全面的行为的推动,水城まさひと让芳文社的读者与编辑们意识到了动画的故事构成、人物设计与画风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简单来说就是,这事儿能成。虽然现在的我们看来其画风和故事安排还比较粗糙,每一话也只有四五页,但是和同时代的其他四格漫画比这已经是后世的我们相当容易接受的作品了。再加上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叙事性强化,也就是“故事四格漫画”也有了逐渐的发展趋势,慢慢地这种“用动画画风的四格漫画来讲故事”的四格漫画就成了《Jumbo》在90年代的主力内容。感觉和现在的“萌系四格”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不着急,我们慢慢来。

时钟快进到1996年。这一年的芳文社迎来了两位新入责任编辑:小林宏之与篠原猛。二人都被分到了四格漫画部门,因为每部作品的页数比较少,一本杂志可以刊登很多作品,他们自然在入社后就分到了相当之多的漫画家,几乎每个人都要负责十几位漫画家,过上了相当难过的社畜生活。但是这也为他们积累了相较于其他出版社责编更多的经验——与人打交道、扩展人脉、更重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很快就会再次见到他们了。

这一时间段除去读者世代交替的问题,另一个问题也萦绕在芳文社的头上,那便是四格漫画作者世代交替的问题。虽然说在前面提到的《Jumbo》这本杂志外,这一时间段芳文社还有小池田マヤ、丹泽惠这些80~90年代出道的女性漫画家以及植田まさし这些老牌画匠坐镇,但水城まさひと这种从动画转过来一下就开始画四格漫画的人才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为了满足“用动画画风的四格漫画来讲故事”这个发展趋势,还是要多诱拐一些动画行业以及其他题材漫画的漫画家来画四格漫画更合适一些。实际上这个也是芳文社从80年代《Manga Time》创刊开始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到了《Jumbo》这边便是从1998年开始的《新人4コマ鑑定団》,在每期杂志上登载几篇新人作家的漫画,并通过读者票选决定其命运。这个做法本身还是比较常规的,也确实挖出了不少新的水城まさひと风四格漫画作家。但是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批画风稳定的漫画家在日后,将会成为新创刊的《Manga Time Kirara》的重要作者来源之一。

但是其实放现在的我们来看,这种“靠杂志吃杂志”的作者培养会不会显得有点太过时了?说到底这还是没有逃离“利用原有的杂志客群来发展”的思路嘛?关键是这不是还是需要等着作者们自己来投稿嘛?年轻人,或者说御宅族们真的会和原有的杂志客群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在同人文化鼎盛,互联网逐渐开始发展的90年代末,这种方法好像有点儿太慢了。

1998年入职芳文社的村松响在某次去秋叶原的漫画店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在80年代的同人泡沫后,90年代日本的漫画店里头已经可以摆上许多同人志和商业漫画一起堂而皇之地售卖了。身为对同人文化颇有了解的编辑,看着这些比自家漫画还好卖的同人志,很自然地,村松响就想到了:反正都是画漫画,把他们捞到自己家出版社来画不就可以了?当然,彼时肯定不止他一个人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意识的植入成为了日后《Manga Time Kirara》创刊后的又一大作者来源。

到了20世纪的最后两年,“萌系四格”这个概念终于广为人知了……只不过还是和芳文社没啥关系。1999年,《阿兹漫画大王》在MediaWorks的《电击大王》杂志上开始连载,并很快通过角川系优秀的推广机制以及其本身过硬的质量大火起来。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阿兹漫画大王》将小标题视为四格漫画的“第五格”、有意识地刻意安排主角团的性格配置、较为夸张的分格内内容分配已经和最为现代的四格漫画没什么两样了。可惜这个视频主要讲的是芳文社,没有办法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其带给其他漫画读者四格漫画起承转合的魅力以及将叙述重点放在角色(而非故事或是搞笑上)的“萌”系风格培养了大量萌系四格的潜在读者;从作者的角度来说,21世纪从事四格漫画行业的作者几乎都有受到该作的方法论影响;从编辑的角度来说,通过MediaWorks巨量的商品化手段,他们意识到了四格漫画这一传统漫画配合萌系在当下的一大优势:因为格子长宽固定,极易完成各种形式的商品化。

一直以来躬耕于四格漫画业界的芳文社在这个时间点终于通过他人的成功有了新世纪发展明确的方向。让我们再次梳理一下这个时间点芳文社的情况:

  1. 《周刊漫画TIMES》《Manga Time》老牌杂志客群已经固定为中高年龄人群,《花音》有自己客群但市场较小,需要开拓新的年轻人市场;
  2. 《Jumbo》带来了一批水城まさひと风格的漫画家,都具备画出动画画风角色与故事四格漫画的能力;
  3. 《阿兹漫画大王》赋予了“萌系四格漫画”这个题材市场认可度,甚至可以说已经指明了四格漫画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
  4. 有编辑较为了解同人志市场,可以从同人行业挖掘新人漫画家尝试创作四格漫画;

这些内容前面我们都已经论述过了,再添加两点一句话说明的情况,这两点内容受篇幅与逻辑限制我们在之后的篇章中再进行解释:

  1. 以艾尼克斯社出版的游戏衍生《四格漫画剧场》系列(1990年起,尤其以《勇者斗恶龙》衍生漫画最为出名)为代表的游戏衍生四格漫画让一批玩家得以有机会与想法创作以角色为中心的短篇四格漫画;
  2. 少女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逼出一批笔触细腻的少女漫画家们需要另寻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2001年,以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的小林宏之与篠原猛两位同期入职的年轻编辑为领头人,芳文社开始了《Manga Time Kirara》(后称《Kirara》)的创刊筹备工作。2002年5月17日,《Kirara》作为《Manga Home》2002年7月号增刊正式发行。从1995年揭开序幕一直到这一天,属于《Kirara》的故事终于正式开始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