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书接上文,在2002年5月《Kirara》作为《Manga Home》增刊号创刊了,售价300日元,而今天这本杂志的售价是470日元。打眼一看这个封面,似乎和彼时芳文社的其他漫画杂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整个封面除了看板娘与底下的作者名单外,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横跨页中的杂志口号“Dokidoki☆Visual四格漫画杂志”(ドキドキ☆ビジュアル4コマガジン)。实际上,在一直担任总编辑到现在的小林宏之之外,这个口号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贯彻了这20年《Kirara》发展历程的东西,到现在其依旧雄踞于官方网站的域名、杂志的封面与编辑和作者的访谈中,因此我们对初创刊的《Kirara》的分析也从这个口号开始。
在创刊前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90年代芳文社已经通过《Jumbo》等杂志的创刊完成了“动画画风的故事四格漫画”这一演进,但是很显然《Kirara》创刊时候所连载的作品里头还有不少和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萌系四格漫画”是有差距的(例如,作为创刊号封面看板娘的《ぽけっとジャーニー》其实是女高中生前往异世界探险的幻想故事),在这个介于两者之间的阶段,我认为其杂志作品风格与这一口号所阐发的理念就有着密切关联。让我们再来拆解一下这个口号。“Dokidoki”比较好理解,也就是让人心跳不已;“四格漫画杂志”也是描述杂志类型的客观分析;那么这个“Visual”所代表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官方从未对之有过讲解,但结合日本90年代的流行风潮以及创刊后初期的作品风格,我们可以对之下一个大胆的论断,这个“Visual”指的就是日本乐队中的“视觉系”风格。再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说,这一时间段芳文社尝试对“萌”进行解构其产物便是“视觉系四格漫画”。
虽然我们会说“视觉系”有着许多社会层面的、艺术层面的不同含义,但在这里它指的是一种非常直观而浅显的商业化噱头,也就是较为夸张的衣着。尽管现在在ACG作品中看到各种设计夸张的衣服已经不是罕见的事了,但在90年代芳文社的四格漫画中,受其较高的受众年龄影响,整体的穿衣打扮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的,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エン女医あきら先生》其作中角色的衣服也还是与现实中的护士服更为接近的。然而,在《Kirara》中,角色衣着上的大胆程度可以说完全符合“视觉系”的定义。甚至就连角色的发色饱和度也很贴合这一点:作为萌系四格漫画肇始的《阿兹漫画大王》其发色依旧是相对低饱和度而贴近现实的(相比较于同时代其他被称为“萌”的作品而言,例如《To Heart》),而到了《Kirara》的早期作品之中就不是这样了——在有彩页的地方高饱和度的角色夸张地占据着我们的眼球。因此,通过这些论据我们可以认为,彼时芳文社将“视觉系”视为“萌”的重要视觉信号,而其所拥有的特征也便保留到了之后的诸多作品中。
在“视觉系”之外,“眼镜娘”这个元素也是早期芳文社对“萌”的重要解构范式之一。在初创刊的这一时间段,“眼镜”这一元素在大部分作品之中都存在,这也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时代流行的一种表征,同时间段的《阿兹漫画大王》与《幸运星》都有着极为亮眼的眼镜娘角色,《Kirara》算得上是这种流行的一个延续。不过这部分内容对后续Kirara作品的指导作用不是很强,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风潮,因此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创刊号的目录。里面其实是能发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些熟悉的名字的(比如水城まさひと),但是我们暂时不看他们。能够从这本杂志上一直留到现在《Kirara》中的作家只有左下角的笃见唯子了(也就是2018年动画化的的《Slow Start》原作者),但是她在短暂地画了这一话后就与《Kirara》有十年没有接触,之后再开始连载也与这篇单篇漫画作品没有关联了,因此我们就暂时先不讨论她了。注意到在目录之中所提到的亲笔签名色纸礼物,共有6名作家,这6名作家的来历几乎可以说覆盖了《Kirara》创刊早期的所有作家来源,因此我们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就从这6名开始。
排在一头一尾的おおた綾乃和海藍都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芳文社自己通过杂志新人漫画栏目发掘出来的漫画家,前者之前主要在《Manga Time Special》上连载,而后者就是《Jumbo》的《新人4コマ鑑定団》所票选出来的新人漫画家。对于这些算得上是自家孩子的漫画家,芳文社也在《Kirara》创刊的这一阶段给了他们相当之多的资源,前面我们看到的封面就是おおた綾乃画的,而海藍从创刊号上开始连载的作品《同栖女子寮》(《トリコロ》)也成为了《Kirara》的第一部单行本漫画以及第一部广播剧改编漫画,其热度也是创刊初期最高的,在之后霸占了封面很长一段时间,这个部分我们稍微晚一点再谈。像她们一样从过去的杂志中转移过来的作家都带有不少旧时代的特征,おおた綾乃的《ぽけっとジャーニー》还算得上是个描写幻想故事的故事四格漫画,而《同栖女子寮》中女子寮内的环境设置与90年代芳文社四格漫画之中OL房间的环境设置也有着不小的相似度。
排在第二个的吉井夏彦是从同人作家中挖掘出来的漫画家。他大约在1997年开始创作galgame《To Heart》的系列同人作品《LOVE SYSTEM》,这部游戏作品也是90年代着墨于日常生活的作品代表之一。与他有着类似背景的是排在第三个的門井亜矢,略有不同的是她在90年代初期就靠着《美少女战士》的同人作品出名了,之后更是通过参与知名galgame《下级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游戏原画与大手同人社团,一度参与过C60的官方制品发行。同为galgame相关内容与同人界出身,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galgame特征,整体上的绘画风格是最为贴近彼时对“萌”的定义的。
排在第四个的佐佐木亮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游戏四格漫画”的创作者之一,刚好借这个机会我们来解释一下之前没来得及解释的这个东西。顾名思义,游戏四格漫画指的就是基于游戏(彼时多为主机游戏)所展开创作的漫画,有点类似游戏之外基于角色展开的后日谈,一般来说故事都是围绕着角色转的,也积极鼓励读者来稿,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官方的ooc。依托彼时火热的主机游戏市场,游戏四格漫画作为更深入了解游戏的方式受到了玩家们的广泛欢迎,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艾尼克斯社,其他出版社也效法出了不少这种风格的作品,其中双叶社的《四格漫画王国》在创刊初期的封面担当便是这里的佐佐木亮。从原本的后日谈性质衍生作转移到原创作品,佐佐木亮在《Kirara》所创作的作品依旧有着很强的无厘头特征,内容相当天马行空。
最后,排在第五个的新条るる——是从成人漫画界出来的。这部分咱们就不说太多了,毕竟在彼时的御宅学论述中将“萌”视为一种性意识的代表词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在成人杂志上作品颇多但还没有上岸的作家也是《Kirara》创刊初期乃至现在的一大作家来源。事实上,在《Kirara》早期新条るる的《LOVE ME DO》(创刊号~2005年9月号)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的作品之一,只不过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二头身萌系漫画,和我们印象中的成人漫画大概是沾不上边了。
总而言之,通过对创刊号进行分析,我们将《Kirara》早期的作家分为了四类:
- 芳文社从其他杂志培养出的作家
- 同人界挖掘出的作家
- 游戏四格漫画的创作者与喜爱者
- 成人漫画界上岸的作家
“Dokidoki☆Visual”也就是由这四类创作者所构成的。2002年8月,《Kirara》的第二期作为《Manga Time Original》的增刊发行,之后便一直以月刊的速度作为该杂志增刊发行到了2003 年11月独立创刊。实际上整个2002年《Kirara》仅仅只发行了6期,与其说是杂志,不如说这一时间段的《Kirara》更像是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大号同人志。能够为这一点作出证明的是在增刊阶段存在的同人志介绍与贩卖专栏。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点还是很新奇的,不过考虑到同人作家本身就是《Kirara》的一大作家来源,有这么一个专栏也无可厚非,在《Kirara》独立创刊后这一专栏就自然消失了。
2003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插播一条时事新闻:在2002年改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于2002年在小学与初中推行,并在2003年在高中推行。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界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的集大成者,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有显著下降,同时引入了“综合学习时间”这一实践形式的学习。总结来说,这就是最大化的“宽松教育”的开端——也就是“宽松世代”(1987~2004年间生人)的开端。他们的校园生活学习时间少,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综合学习”内容,感觉听起来和我们所知道的二次元里头的学校一模一样。当然,现实中的情况肯定有所差别,但宽松教育的推行还是显著地影响了学生的生活,也由此影响了这一时间段基于现实所展开的文艺作品的创作。换言之,如果说《阿兹漫画大王》是漫画之中的使《Kirara》得以开展的契机,那么宽松教育的开展就是漫画之外使《Kirara》得以开展的契机,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美少女做啥都能火”,其社会性的根源实际上就是宽松教育尤其是其中“综合学习时间”的开展。
回到《Kirara》来,2003年首先的一个大事是《Manga Time Kirara Carat》(后称《Carat》)的创刊。2003年1月其作为《Manga Home》2003年3月号的增刊创刊,这一年一共作为该杂志增刊出版了三期。前两期的《Carat》其Logo与现行的差异比较大,可以看出当时的Logo主要体现的还是其作为《Manga Time》系列增刊而非一个新的杂志系列,一直到2003年12月号的第三期《Carat》的Logo才变成与现在比较相近的形式。在口号上,《Carat》并没有像《Kirara》一样有着一个一以贯之的口号,杂志封面上的口号比较多变,但总的来说2003年的这三期其口号与“四格漫画的新世界”紧密相连,这一点也能大概看出芳文社的野心。从封面的排版上,我们其实可以将前两期单独分开来,他们与之后的《Carat》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的;但第三期其实就很贴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Carat》封面了。
在初创刊的《Carat》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活跃创作到现在的作者了,其中现在的我们最为熟悉的当然是荒井切利和她的《三者三叶》(《Kirara》2003年2月号2019年1月号、《Carat》Vol.22007年1月号)。荒井切利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游戏四格漫画创作者出身,而作为曾经《Kirara》中最为长寿的作品之一,《三者三叶》可以说见证了《Kirara》的不少历史,其中之一便是早年间同一作品会同时在多本杂志上连载这一点。早期的《三者三叶》还代表着一个四格漫画的新风潮,便是每四格一组小标题的消失。我们看同时代的其他四格漫画作品,无论是不是《Kirara》的,小标题几乎都是标配。把小标题删掉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与坏处,好处自然是更容易连贯的故事性,坏处则是原本可以有不少用途的“第五格”小标题被删除后四格漫画本身的一大特色被消弭了。因此在现在还是有不少四格漫画选择保留小标题,不过作为早年间取消小标题的先驱者,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说道的。
既然我们刚好提到了荒井切利,那就顺带提一嘴这一时间段的一个怪现象。前面2002年创刊的时候我们介绍了六位漫画家,再加上荒井切利,这七位早期漫画家里头我们能知道性别的几乎全是女性。直觉来看,女性漫画家本身在漫画家中的占比应该是较低的,《Kirara》又是一个面向年轻男性御宅族群体的杂志,讲道理怎么说也是男性漫画家多一些。实际上,一直到现在《Kirara》已知性别的作家中都有不少是女性,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其原因是不同的,在初创刊的这个时间点受我们前面提到的漫画家分类影响,我们也可以对之进行分类。
- 芳文社从其他杂志培养出的作家(女性向杂志,女作家较多)
- 同人界挖掘出的作家(同人创作中的女性创作者比例较高)
- 游戏四格漫画的创作者与喜爱者(这部分倒是差不多)
- 成人漫画界上岸的作家(这部分倒是也差不多)
这一年的7月有一件挺大的事儿:属于《Kirara》的第一本漫画单行本诞生了,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同栖女子寮》。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已经非常贴近我们现在所认知的《Kirara》作品了,简单地说就是原本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女主角家中迎来寄住的两位新角色,再加上学校中的同学所展开的种种日常故事。改改角色好像就能看到其他作品的影子了是吧?别急,你们能想到的作品大概后面都能看到,现在还是先来关注一下这本单行本本身。
从封面一打眼能够看到的与现在最为不同的特征——先别说这个大到奇怪的眼睛啊,这算是画风问题——是右上角的丛书标签。现在的《Kirara》作品其隶属于的是“Manga Time KR Comics”丛书,但《Kirara》的前两本单行本(另一本是刻田门大的《てんちょおのワタナベさん》)却标的是“Manga Time Kirara Comics”丛书。关于这一丛书名的变化其原因众说纷纭,笔者在此列出两种说法供各位参考:其一是秋田书店已经在1996~1999年发行的杂志《きらら16》中用了“きらら16コミックス”这个丛书名,和“きららコミックス(Kirara Comics)”的相似性比较高,因此将之改为了更有辨识度的“KR Comics”;其二是原有的丛书Logo比较突出“KA”两个字母,导致整体的“Kirara”辨识性下降了,因此将之改为了“KR Comics”来突出“Kirara”这一点。
再看内页,我们可以知道的其与之前芳文社出版的四格漫画单行本比较不同的点在于彩页数量较高。《同栖女子寮》第一卷有高达8页的彩页,而之前所发售的其他四格漫画单行本一般只有2页左右。这也使得《同栖女子寮》发售时的税后价格为860日元,相较于彼时其他单行本的600日元高了不少。虽然多印彩页确实会提高成本,但是这个提高的幅度显然是有点大了。当然,这种彩色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个“视觉系”的表征。这儿是个知识点,我们记下来,后面很快就会用到了。
总之,对于2003年的《Kirara》来说简直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在这一年的11月8日,《Manga Time Kirara》正式独立创刊,封面便是《同栖女子寮》,准确来说从2002年10月号开始它就作为封面担当一直连续到了2004年9月号,足见其在彼时的火热程度。《Kirara》的独立创刊可以说是正式确定了其在芳文社内部的独立杂志系列地位,彼时的芳文社网站也为其专门开了一个独立网站用于宣传,创刊前所提到的小林宏之、篠原猛、村松响等人也顺理成章地担任了这个新的杂志系列的重要职位。但是在芳文社之外,它依旧是一个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小杂志——但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的。
2004
在进入2004年之前,我想先提醒下各位是不是忘了啥。好像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芳文社一家出版社吧?那么芳文社能想到的东西,其他出版社应该也能想到,也应该不只有芳文社一家会选择做出前面我们说的诸多举措。因此,这一年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在萌系四格领域的出版社大混战。
首先来提一下芳文社的老对手——竹书房。现在竹书房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应该是本社爆破的《POP TEAM EPIC》与尺度颇大的《憧憬成为魔法少女》,但其实从80年代开始其就已经创办了四格漫画专门杂志,成为了在这个领域与芳文社直接对抗的出版社,也有不少的人在讨论四格漫画时直接将两个出版社列在一起进行交叉比较。在20世纪90年代末,竹书房同样也开始了四格漫画的世代交替工作,同样与芳文社类似地寻得了一部优秀的“动画画风的故事四格漫画”作品《老师的时间》(せんせいのお時間,ももせたまみ,1997年开始连载),这部作品甚至比《阿兹漫画大王》还各种意义上更早地贴近了对“萌系四格漫画”的定义。之后,在2003年竹书房就以这部作品为主打作创办了新四格漫画增刊《Manga Life MOMO》,可以说直接和芳文社中门对狙了。在2004年这个时间点,竹书房所拥有的刊载所谓“萌系四格漫画”的杂志数量甚至比芳文社还要多,实在是配得上“老对手”这个称号。
在2004年5月,《Manga Time Kirara MAX》(后称《MAX》)在前文提到的村松响的带领下作为《Kirara》的增刊创刊了;而在这一年的9月它就火急火燎地独立创刊了,甚至比《Carat》还快。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颇有关联性的一点是在这一年7月漫画市场上连续出现了两本同样主打“萌系四格漫画”旗号的杂志:《Moeyon》(双叶社)与《COMICぎゅっと!》(平和出版)。在这一年11月的《读卖新闻》上关于萌系四格漫画的专栏中,作者称彼时的萌系四格漫画为“激战区”,这是相当准确的。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站在擂台上的《MAX》。老实说在笔者看来其增刊时期的封面是长得最像“增”刊的,早期其Logo与现在也是有明显差别的(一直到2006年其Logo才变更为现在的样式),比较突出的是“MAX”,这一点在其早期的口号“Dokidoki☆Visual MAX”与现在的口号“ドキドキ★ビジュアル全開マガジン”中也可以体现出来。相较于《Kirara》和《Carat》在创刊初期还有比较多芳文社其他杂志出来的作者,《MAX》一开始就几乎都是新出道的作家与其他领域的作家。看创刊号与独立创刊号的封面就可以看得出来,除了前面我们提过的荒井切利,还有《Kirara》出道的愁☆一樹、ととねみぎ,以及各种从成人漫画、游戏漫画领域转移过来的漫画家。可以说,着急忙慌地将其独立创刊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能够理所应当地消化许多芳文社新招揽来的漫画家,这也是某种程度上萌系四格以及《Kirara》的知名度逐渐提升的表现。
再来稍微谈一下另外两本杂志。《Moeyon》是《漫画Action》的增刊,名字其实就是“萌四”的意思,但实际上刊载了不少非四格漫画。其漫画家来源主要也是同人创作者以及《Kirara》的作家,像是前面我们有提到过的刻田门大就在这儿发过作品。《COMICぎゅっと!》同样吸收了大量的《Kirara》作家,并且在口号上直截了当地暴露了自己是面向萝莉控的杂志这一现实(ぷにぷに萌えたい四齣コミック)。
这样的混战结果是什么呢?萌系四格漫画其实市场并没有很大,容不下这么多杂志,同时一些作者也只是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类似的作品而已,所以最后只有《MAX》活了下来。《COMICぎゅっと!》与《Moeyon》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停刊,属于是知难而退了。但是,这些杂志的创刊发掘了不少优秀的萌系四格漫画创作者,而他们最后几乎都被芳文社吃了下来,也有很多作品是在这两本杂志停刊后直接转移到《Kirara》系杂志上继续连载的,其中就有日后被动画化了的《GA 艺术科美术设计班》。至于竹书房,他们也意识到了萌系四格漫画这一市场本身的小众,将自己旗下的杂志逐渐修改成一种介于中老年四格漫画与萌系四格漫画之间的折中形式,可以说到这里2004年的萌系四格漫画杂志大混战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
然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另外一件真正让芳文社遭遇了不小的炎上的事情发生了。还记得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四大作家来源里头的“同人系”作家嘛?彼时的《Kirara》其实也被不少人称为“同人系”杂志,而同人本身所存在的侵权风险实际上是给《Kirara》埋了一颗大炸弹,同人作家不小心在成为商业漫画作家后沿用自己过去的习惯而进行某些“借鉴”是很平常的事情。在2004年这颗炸弹爆炸了。
这里所涉及到的作品是吉谷やしよ的《ハイリスクみらくる》与在《Young Jump》连载的《私立T女子学園》。对前者的作者而言,他之前主要进行Key社相关的同人创作,其个人主页上也曾表示自己“大概是同人作家”,而特技则是“抄袭”(ネタパクリ)。后者是1995~2001年间连载的四格漫画名作,销量相当不错,也收获了一大批拥趸。在2004年10月号的《Manga Time Kirara》上连载的《ハイリスクみらくる》中,一段内容引发了读者们的注意。可以说,无论是分镜还是文字,这段内容和《私立T女子学园》都确实有着相当高的相似度,彼时也并没有人客气地认为这是致敬或者怎么的,一时间这一抄袭的风波席卷了读者群体。
芳文社也反应的很快,9月8日杂志发售,两周之后官网就立马放出了道歉公告。公告里头也很明确地点出了有争议的作品,并承认了“极为相似”这一点。虽然并没有明确表示这是抄袭行为,但是《ハイリスクみらくる》直接就断在了这里,而作者吉谷やしよ也一直到次年才得以继续发行新作。很显然地,在该事件发生后,这种“如何区别致敬和抄袭”的与同人相关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了后续讨论的重点,但是实际上对芳文社与《Kirara》来说,这种“同人系”的称号并不算好听,尽管日后以同人作家为一大作家来源依旧是《Kirara》的方针,但他们必须思考如何协助作者们顺利地跨过“同人”与“商业”的沟壑,并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协调好“致敬”与“抄袭”。
说了这么多比较沉重的话题,让我们还是回到轻松一点的内容。2004年6月《Kirara》迎来了第一部广播剧化作品,可以说是跨出了跨媒介传播的坚实一步。作品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首部单行本化作品《同栖女子寮》,作者海蓝非常深度地参与了该广播剧的制作过程,而这一点也成为了日后《Kirara》作品多媒体化的一大特点(与之不同的,《阿兹漫画大王》这一点并不算显著)。在声优的安排上……好吧,我对声优实在是没有太多的了解,在这里还是直接列出来供各位参考吧。在《同栖女子寮》之后,2004~2009年间也是有相当多的《Kirara》漫改广播剧诞生,可以说算得上是动画之外的另一种多媒体展开的小热潮。
在我们进入波涛汹涌的2005年之前,还有一件“小”事儿。2004年初,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读大二的苍树梅碰到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中年男子自称是芳文社《Manga Time Kirara》的总编小林宏之,表示看过她之前在宙出版的漫画选集上创作的内容,一看就是杂志不可多得的股肱之才,盛情邀请她来作为商业漫画家创作些什么,自己愿意成为她的责编,她的伯乐。我们不知道小林宏之是不是对每个人都这么说的,但是之前已经算得上是同人大手,目前正站在考虑自己未来的节点上的苍树梅毫无疑问是相信了。2004年2月的《Carat》上,她开始连载自己的商业漫画处女作《向阳素描》。在当时这肯定只是件小事儿,但现在来看,如果说我们要给芳文变成概念性的“芳文”定一个确切的时间点的话,《向阳素描》的开始绝对会是有力竞争者。
2005
对这一年的论述,我们先不从《Kirara》开始,而是久违地回到作为出版社的一整个芳文社的视角来看看变化。在2005年,有两个相辅相成的事情同时发生在这家历史悠久的小出版公司身上:对《Kirara》之外的四格漫画杂志,是其画风上大刀阔斧的Kirara化;对《Kirara》来说,则是芳文社自家杂志培养的老漫画家的逐渐退场。
先来谈谈Kirara化的问题。《Kirara》的创刊毫无疑问在芳文社内刮起了一阵青春旋风,其带来的商业效应让其他杂志的编辑也坐不住了,尤其是同为四格漫画杂志的《Manga Time》系编辑部。差不多就在2004~2005年间,《Manga Time》《Jumbo》《Special》这几本杂志都开始了显著的改革,大胆沿用原Kirara系的作者与上一年我们提到的萌系四格大混战中另外两本杂志的作者,包括像是2005年11月起《Jumbo》和《Lovely》两本杂志合办的新人漫画企划“D1読選グランプリ”所召来的新人也大多有着Kirara的画风,从这一阶段开始《Time》系的杂志其不少作品在画风上和《Kirara》系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儿,不仅可以表现出《Kirara》的传播程度已经广到让创作者对四格漫画的普遍认知发生了改变,还为日后《Time》系的部分作品也得到动画化做了铺垫。但是,那些已经看习惯原来《Time》系的“老东西”们会怎么想?
“老东西”们之间在这一年经历了一场论争。秋吉由美子是1993年在芳文社出道的四格漫画家,之前已经出过几部比较知名的四格漫画作品。到了2005年,部分《Time》系杂志的老读者们意识到,这位曾经的人气作者好像很久没有出过单行本了。彼时他们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まつのべっ!》这部1998年开始在《Special》上连载的作品,到2005年其已经连载了七年了,但是居然还没有出过单行本。这并不是孤例,彼时《Time》系上的不少作者都遇到了长期无法出版单行本的情况。就这个问题,彼时的日本互联网展开了一场很大的讨论,其中就有人认为,这一情况是受《Kirara》火热所导致的。这一论点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大家进行了不少意见的交换,最终有一个点是大家都认可的:四格漫画业界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2005年这个时间点,四格漫画的杂志已经没有单行本那么好卖了,而且芳文社《Kirara》系之外的单行本都比较素,创作的技法也还比较传统,显然没有高举视觉系大旗的《Kirara》单行本那么引人注目。然而,从数据上看,其实这一时间段《Time》系单行本的出版数还是比《Kirara》系高的,只不过从宣传上来说《Kirara》作为后起之秀显然更加令人瞩目一些。但无论如何,《Time》系(尤其是其中的老资历作者所创作作品)无论是名气还是实际的出版情况上都比不上新来的《Kirara》,也难怪这个时候老东西们会有所怨言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芳文社存在,受日本整体世代交替的影响以及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宽松教育的推行,20042005年这个时间点差不多刚好是第一代御宅族(20世纪60年代出生,也就是前文我们提到过的80年代的“新人类”)走入社会中坚力量,第二代、第三代御宅族(20世纪8090年代出生)成为漫画主要消费群体与创作群体的客群世代交替阶段。同时,这一时间段各大漫画杂志们几乎都多多少少遇到了卖不出去的难题,而网络漫画还要几年才能进入传统出版社的视野,国际化开拓也尚且颇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日本漫画界纷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转向运动,芳文社也选择了其中最为稳妥也是最多人选择的一条路,那就是将卖书的主力从杂志转为单行本,同时用“新刊”逐渐代替了“定番作”。但是大家都知道,四格漫画首先是月刊,其次其页数又比较少,像是《Jump》那种杂志其作品可能一年能出个三四本,但是《Kirara》顶天也就只能出一本。在这种情况下,芳文社为了降本增效,自然是想着怎样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卖出更多的单行本。对于传统的四格漫画阅读者而言,他们显然较为习惯通过购买杂志来阅读漫画,而对单行本更多以一种“收藏”的仪式感进行购买;因此,对于这部分读者而言,芳文社显然会认为减少单行本出版的频率比较合适。对于新来的读者而言,萌系四格漫画显然更有吸引力,而其单行本的封面也足够让人有买下来看看是啥的动力;为此维持《Kirara》作品单行本的出版频率,并且在《Time》系杂志中进行改革也成为了很正常的事情。另一方面,前面我们提到过的《Kirara》系单行本的定价较高也成为了其能够稳定出版的理由之一。总而言之,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大多都是这种在读者看来有些别扭的商业思维所导致的,尽管其并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但最终其对《Kirara》的发展还是有着显著的推进作用的。但是这种做法或许在之后造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影响——因为这个部分要到很久之后我们才会再次提及,因此只在这儿留下一个问题留给各位思考。
“如果对新读者来说杂志并非主要内容,那么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是否并不需要维持一部作品长期连载(定番作),而是让同一个作者尝试多个内容(新刊)更有效些?”
顺带一提,对《まつのべっ!》这部作品来说,到了2008年其完结后单行本才姗姗来迟,并且也只出版了两卷,和其连载时长显然是不匹配的。
出版策略变化对《Kirara》推进作用的一大表现方面,就是《Kirara》系老作者的退场。在2005~2006年间,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原有杂志所培养的老作者在《Kirara》系中的连载作品陆续完结,这些人许多也就自此从《Kirara》中退场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前面我们提过好几遍的《同栖女子寮》,2005年5月号其就在《Kirara》上完结了,并且在次年转移到了《月刊Comic电击大王》(还记得它吗?《阿兹漫画大王》就是在上面连载的!)重开连载。这个时候可能就有人会问了,这不是白白把自己的作者送给别的出版社吗?但是其实从作者和出版社两个层面来说这都是很能理解的事儿:对于作者而言,在芳文社还是一个小出版社的情况下,这些辗转多个杂志获得成功的漫画家们自然想要在更大的舞台上获得成功;而对于出版社而言,这些漫画的完结刚好能够衔接上自家杂志发掘出来的新作者,既贴合了前面所说的盈利模式的变化,也使得后续的作品更加贴合杂志的路线,也就是“萌系四格”。可以说,从“视觉系四格漫画”的折中状态到“萌系四格漫画”的最终形态的显著转变过程就是从老作家的退场开始的。
2005年还是对《Kirara》来说能够进一步表达其对同人界诚意之事的开端——也就是Comic Market的参战。这一年8月的C68上,《Kirara》与《花音》共同出展,并发售了由湖西晶绘制封面、彼时的多位《Kirara》作品漫画家参与制作的合同志,标注有“Comic Market 68 Limited Edition”字样,共36页。12月的C69上,《Kirara》正式以单独的“Kirara Group”名义企业出展,一直到2017年都有创作1~2本这种不同漫画家共同参与的合同志的传统。这种同人志展销会参战的行为显然更有利于同人作者们关注到芳文社与《Kirara》的,而历年来其参与作家名录也能一窥所谓“Kirara系作家”的世代变迁,这样看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同样是在这一年,《Carat》终于是独立创刊了。独立创刊的《Carat》其封面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苍树梅的《向阳素描》。好吧,其实这一整年的《Carat》其封面都是《向阳素描》,在四格漫画杂志中这种一个人气作者包圆一段时间的杂志封面的事情在彼时算得上很常见。但是《向阳素描》占据《Carat》封面的时间高达4年,一直连续到了2009年1月号,这就确实很能表现出其人气值了。考虑到动画制作工期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个时间段对《向阳素描》的动画化工作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了。
2006
关于这一年,我们还是先从一个这个时候还和芳文社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说起。从前岛贤《世界系是什么?》一书中的论调来看,这一年是“空气系”这个词在互联网上诞生的年份。不过很显然地,在这一时间段“空气系”这个名词无论存在与否,这种概念所指代的内容都还没有转移至《Kirara》上,这是因为作为ACG中可能覆盖人群最广的动画这一极中,《Kirara》还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不过,在这一年6月的《Carat》2006年8月号上,《向阳素描》正式宣布TV动画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吹响“芳文”这一概念诞生的冲锋号。但是吧,毕竟这个时候还是绝赞制作中……我们还是把它留到播出的时候再讲好了。
我们先来讲讲《Lucky Star》……啊不对,是“Kira Sta”(きらスタ)。这个词是“kirara☆stadium”的简称,即《Kirara》系杂志首次开展的新人发掘企划。从2006年3月号的《Kirara》、2006年4月号的《Carat》《MAX》开始,一反过去的客串连载作风,通过在三本《Kirara》系杂志上同时连载同一部作品的开头几话,这一企划可以说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快速地完成了新人考察的任务,又能够让读者不得不多买几本杂志来看到这个作品的全貌。虽然该企划仅仅在这一年开展了,但是还是为《Kirara》系觅得了一些颇为优秀的新人作家。
既然都说到这个了,就顺带一提《Kirara》系沿袭自《Time》系的客串连载吧。早期的《Kirara》中,显然并没有什么“客串”和“固定”之分,大家都是刚刚开始连载,有的连载的时间较长,有的则较短。随着杂志不断发展,显然地就有了“新作品”和“已经连载很久了的作品”之分,在这种情况下芳文社自《Manga Time》系杂志开始便将新上的作品称为“客串连载”(ゲスト掲載),一般来说会在几期杂志中刊登不超过3话内容,并在参考这些内容的读者反映情况基础上决定其是否能进入长期的连载流程。另外,也会有其中一本杂志的作者到另一本杂志上刊登客串作品的情况,这被称为“特别客串”(スペシャルゲスト)。这种方法显然是相当常规的,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不少作品就是从这种短篇客串作品开始的,当然其内容与画风势必是与之后的连载期有一定差别的,我们后面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现在的《Kirara》系有四本杂志,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提到了其中的三本,在2006年这种格局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是出现了,也就是主打非四格故事漫画的《Manga Time Kirara Forward》(后称《Forward》)。2006年3月《Forward》作为《Kirara》的增刊创刊,很鲜明地标榜着“故事杂志”的旗号,并很快获得了自己的口号“视觉故事漫画杂志”(ビジュアルストーリーコミック誌」)。故事漫画的体裁显然给《Forward》上的作品带来了很多便利,最大的便利自然是在未来的多媒体改编方面,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Kirara系漫改动画作品之中长于叙事的那些作品(《学园孤岛》《摇曳露营》etc.)就出自《Forward》。但是很显然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故事漫画是芳文社并不熟悉,并且已经有大量竞争者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Forward》的存在感几乎只能依附于“Kirara”这一萌系四格漫画的代表而展开。这种情况也为之后我们的论述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论述显然是围绕着“萌系四格”的发展展开的,但是《Forward》压根就不是四格漫画,因此后续的论述之中或许对《Forward》的涉及会不可避免地相对较少。实际上《Forward》与其他《Kirara》杂志的区别远远不止于体裁之分,在单行本上《Forward》的差距也颇大,其单行本的大小是更小的B6(而非四格漫画的A5),彩页的数量也没有《Kirara》系那么多(反而是与《Time》系类似,只有两页),单行本的售价自然也更低。这种实际内容上的迥然差距与杂志概念上的高度统一让我们在纵观芳文史时对之的指涉有着相当的困难,但其依旧是现在《Kirara》系四本杂志中不可或缺的一本,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提到《Kirara》与芳文社的竞争者们了,在2006年一个我们真正熟悉的对手出现了:一迅社。不过,现在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可能更多集中于《Comic百合姬》这本似乎在内容上比较贴近《Kirara》的杂志,这本杂志是在2005年创刊的,但其实际上所面向的市场分野与芳文社的萌系四格漫画是不太统一的,在当时也很少会有人将《Kirara》与百合挂上直接关联,因此我们说的不是这个。2006年9月《漫画4格KINGS Palette》(まんが4コマKINGSぱれっと)作为《月刊ComicREX》的增刊创刊,作为四格漫画杂志其目标直指芳文社与竹书房。这本杂志最知名的作品是荒井切利(为了防止你们忘记,提醒一下,他还同时在《Kirara》上连载《三者三叶》)的《未确认进行式》以及其他一些动画化作品,无论是风格还是体裁上都和《Kirara》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业界已经能多容下一些萌系四格漫画作品了,因此它的存续时间还是比2004年的另外两本杂志长的多的。
2006年的最后一件大事便是,《Kirara》的官方网站正式有了自己独立的域名。这一年的12月7日,dokidokivisual.com正式上线,其看板娘是动画即将播出的《向阳素描》的主角四人团。新网站同时安排了Web限定连载漫画与Flash动态漫画,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芳文社是布局网络漫画相当超前的出版社之一。此外,《Kirara》还搞出了邮件杂志这个现在的我们颇为陌生的产物,内容有浓厚的参与制作编辑的个人风格。等下,再看官网这个排版……好像和现在的dokidokivisual.com一样啊?没错,这么多年来这个网站结构就这么停留在了web1.0时代,现在的我们访问Kirara的官方网站的时候肯定会有一种考古的感觉,但这也为我们寻觅《Kirara》的历史提供了方便。
可以说,2006年是《Kirara》转入信史时代(?)的一年,也是其最后的无动画年。在2006年之后,《Kirara》随着作者的自然更替与作品的连续动画化真正成为了完全的“萌系四格漫画杂志”,开始了它抢夺认知的阶段,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006年是《Kirara》稚嫩时期的最后一年。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向更大的地方,我们同样会意识到ACG业界乃至整个日本文化意识形态的悄然转变。随着《凉宫春日的忧郁(2006年版)》的成功,京都动画在深夜动画的诸多实验性动作让其愈发广为人知,而该作的成名也让人看到了90年代末开始广受欢迎的世界系作品的其中一种转向可能,也就是向日常生活的转向,这也为京都动画日后对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关注提供了更大可能;杀害幼女的小林薰事件在这一年在被告强烈要求下以死刑判决在法律程序上尘埃落幕,但与之相关的匿名论坛上关于一些奇怪xp的讨论让人开始思考对“萌”在性意味上解构的伦理界限;以《五个扑水的少年》(2001)《琳达!琳达!》(2005)为代表的一系列昭和时代就已存在的学园日常电影的复兴热潮基本结束,观众们意识到在电影之外他们还有许多可以接触到这种“生活片段”(slice of life)的机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再次将视角聚焦回《Kirara》与芳文社上,目前的它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些机遇,但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集齐了四本杂志的《Kirara》将会在不久之后的将来迸发出怎样的创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