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文社Kirara系编年史:2007~2011

8.7k 词

2007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2007年1月在《向阳素描》放送期间电视台上播放的芳文社《Kirara》系广告。从初次动画化的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这五年可以说是《Kirara》系本身作为一个杂志系列探索并试错的关键阶段。换个不那么冠冕堂皇的话来说,就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大量群魔乱舞并可能让人不知所云的新鲜东西。在此前的叙述中,受作品年代影响以及知名度上的考虑,我们鲜少会涉及具体的作品内容,不过在这五年里头显然这一点变得很有必要了。

首先重中之重自然是第一部动画化作品《向阳素描》。《向阳素描》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部分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所创作的萌系四格漫画作品,其内容的展开显然基于一种对自身经历进行美化的大众意识。实际上,在彼时这部作品和其他Kirara系的作品相比并没有太大的突出之处,拿它单行本第一卷的彩页与人物介绍和《同栖女子寮》这部更早一点的作品比较,会发现甚至连构图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得上是当时《Kirara》的流量密码。不过,苍树梅的画工显然还是比海蓝要优秀得多,再加上一些超越四格的,在当时看来相当前卫的表现形式,《向阳素描》能够一下成为《Carat》的看板作品并迅速首次动画化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但是当我们将视角转到动画,《向阳素描》的实验性质一下就比漫画突出的多了。现在说起乱序播放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凉宫春日的忧郁(2006版)》,但《向阳素描》也是在乱序播放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的动画作品。这种乱序的做法在动画前三季中都得以持续,并且其通过在标题中插入日期这一《阿兹漫画大王》中使用过的手法将乱序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了。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在提及乱序播放的时候很少会谈到《向阳素描》,在谈及《向阳素描》的时候也很少会关注它的乱序播放这一点呢?归根结底在于,初次动画化的芳文社在同shaft以及新房昭之合作时抓住了四格漫画非常重要,但却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可以随时从中间翻开进行阅读。

好吧,我们前面一直在说“故事四格漫画”,其实芳文社想要藉由“故事四格漫画”的演进甩开的恰恰就是这个“能随时从中间翻开”的特点……但是,或许正是因为芳文社“执着于抛弃这一点”,所以才会在还没有完成这一演进的时候懂得利用这一点。在文艺作品中,生活切片的内面实际上就是一种日常的往复性,这意味着对于描写“真正的”日常的作品来说无论从哪一天开始其内容实际上都是一致的,将这种一致性进行极度的处理其结果自然是日常的彻底乱序。将生活切片的这种乱序,与四格漫画可以随时从中间翻开的特性相结合,再加上新房昭之与彼时的shaft鲜明的个人特征,《向阳素描》这部初动画化作品便以这种极其特殊的形象公之于众了。

在这一年还有另外一部动画化作品,亦即ヒロユキ的《同人WORK》(2004年12月号~2008年10月号)。从原作来看,这部作品与现在的Kirara系作品的异质性是相当显著的,但其实在彼时这种充斥性暗示与galgame设定的四格漫画在《Kirara》系杂志中还算是相当常见的。ヒロユキ本身是大手同人社团转职业漫画家的,《同人WORK》也是聚焦于同人志创作主题的作品,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其动画化作品时,在《向阳素描》中所展现的特殊形象同样在《同人WORK》中体现出来:该作的动画化只有A Part是动画,B Part则是声优尝试制作同人志的实写纪录片。可以说,2007年的这两部动画化作品非常大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时间段芳文社的探索与试错特征,实际上这两部动画化作品都算不上是大获成功,但是两部作品芳文社都位列制作委员会中,很显然地这为日后他们继续与动画公司接触并开展动画化提供了不少经验。哦,对于shaft来说可能不止是动画化哦。

从这个“探索与试错”层面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时间段芳文社另外一个相当前卫的东西。众所周知,在技术进步上日本是一个保守的国度,在现在我们还可以听说不少因为使用软盘或者传真导致效率低下的新闻。在漫画行业同样如此,如今还有许多作家需要使用大量的实体稿纸。但是,对于芳文社《Kirara》系杂志的作者与编辑来说,早在2000年代中期,他们就几乎已经完成全过程电子化了。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作者的访谈来印证: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苍树梅、ヒロユキ,还是我们之后可能会提到的黑田bb、大冲、湖西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数字方式与责任编辑进行沟通的。在技术上保守的日本这显然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促成这一结果的其实也是双向的动力:对于作家来说,大量从同人创作中转移过来的作家在同人创作时期已经习惯了数字辅助创作,另外这一时间段通过个人网站发布同人作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从这种风潮中诞生的新创作者们自然乐于拥抱新技术。对于编辑来说,尽管这一时间段他们或许还需要手工粘贴气泡框中的台词,但能够不用抱着几沓原稿往返于数地已经是一种莫大的福利了,他们自然也乐于拥抱这种新技术。在作者的更新换代极快的《Kirara》系杂志中,这种数字化创作便成为了彼时比较难得的风貌。

前面我们说的基本上都是探索里头比较正面的探索,下面就要说一些在现在看起来显然是棋差一着的试错了。首先是在这一年5月11日创刊的《Comic Yell!》,这本杂志是《Carat》的增刊,我们知道在这一个时间段《Carat》的女性读者相较于其他三本杂志比例上会多一些,所以这本增刊的口号是——男子向的少女漫画杂志。当它们自信地提出这是“次世代”新理念时,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市场小到几乎支撑不起一本杂志?这本杂志的作者来源就颇为值得商榷了,主要有其他杂志社的四格漫画作家、少女漫画作家、以及BL作家。这三种作者能够在一本商业杂志上共存在现在看来相当不可思议,其连载的作品也延续了这种杂糅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女性漫画中常见的女性视角严肃关系作品,与《Kirara》系作品相近的萌系作品,以及galgame作品的另一视角展开同时存在于这本杂志上。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这本杂志都挺奇怪的,更何况这年头杂志是真的相当不好卖了。

另外一件现在看来算是试错的事儿,就是他们搞了个漫画衍生小说文库……好吧,在当时其实这个事儿还算得上是比较合理,这个新成立的芳文社KR文库其首部作品也是知名剧本作家日暮茶坊写的《向阳素描》衍生作品,但是这个东西最后也就是在2007年这一年出了7本小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对于一个标榜着“漫画的殿堂”的专攻漫画的出版社,好像拓展到小说对他们来说挑战还是太大了。
实际上对于2007年来说,不仅仅是芳文社,整个四格漫画业界都迎来了媒体化的浪潮,这一年有高达11部作品获得了动画化或实写化。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两部《Kirara》作品,其余的作品里头最为知名的自然是美水镜的《幸运星》,这部作品原本只是杂志上的添头,之后才因人气高涨获得连载机会,而这一年又通过京都动画的优质动画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实际上在萌系四格漫画与日常系的传播中《幸运星》才是这一年更为令人瞩目的一部作品。但是,开天眼的我们显然并不需要在意这一点与我所阐述的偏差,毕竟在2007年5月号的《Kirara》上,一部同样由大手同人作家创作的作品开始连载了——也就是kakifly的《轻音少女》。几条不同的时间线随着这部作品有了汇聚的可能性。

2008

夹在2007年和2009年两个对《Kirara》而言是重量级年份之间的2008年实在是有一些尴尬,毕竟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大新闻。所以虽然显得有些奇怪,但是这一年我们不准备对之进行比较充分的叙述。一个对本系列比较有用的事件在于,这一年《Kirara》编辑部在Akibablog上开了自己的专栏,作为一种编辑部集体人格化传播信息的新渠道与官网的编辑部日记一起,成为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了解《Kirara》编辑部信息的方法。例如,这个第一期博客讲的就是单行本发售日的事情以及位于四格漫画结尾处的“ハシラ文”,第二期则重点提及了这一年的《Kirara》独立创刊五周年杂志封面与附录小册子的创作轶事。这些内容都能深刻让我们意识到编辑部身为“人”的存在。

另外,作为对我们将展开长篇论述的下一年的铺垫,在这一年刚连载一年多,漫画单行本只发售了一卷的《轻音少女》宣布动画化,彼时编辑部将其称为“表现女子高中生肢体美丽的悠闲部活四格漫画”。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是移到下一年来叙述吧。

2009

《轻音少女》的动画来了。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去掩盖这部作品在我们所叙述的历史、日常系作品历史乃至整个日本动漫史中的光芒,这一点可以很轻易地在大量在其动画播出后诞生的研究文章中体现。毫无疑问,《轻音少女》的播出及其爆火是真正让芳文社与《Kirara》成为引领所谓“日常系”作品的领头羊的契机,也同时是对《Kirara》过去发展路径的肯定以及对宽松教育制度推行这几年来所培养出的学生对其生活回忆的集体意识之反映。不过,我们肯定不太合适去大篇大篇地分析动画,所以我们还是先将视野集中到漫画上来。

《轻音少女》的原作者是kakifly,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样,他之前也算得上是大手同人作家,只不过用的是海の幸定食这个名义。大约在2006年底,他收到芳文社邀请,并最终于2007年5月号的《Kirara》上开始连载以自己大学时参加轻音乐部的经历为点子的《轻音少女》,负责他的责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Kirara》创始人之一篠原猛。实际上,在动画化之前这部作品并不算是《Kirara》中最为瞩目的作品(毕竟这个时候已经有《向阳素描》珠玉在前了嘛),但随着电视台TBS找上门,动画化后这部作品一下成为了《Kirara》最为炙手可热的作品,销量也是一飞冲天达到了3卷120万,一直到现在这部作品的销量都稳居《Kirara》高位。之后在芳文社的官方网站,《轻音少女》也成为了其中最为瞩目的作品并维持了好几年,这足以体现《轻音少女》在漫画层面的显著影响。

但是这样成功的动画化对《Kirara》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考虑到杂志本身的受众面比较狭小(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很多次了),之前《Kirara》的主要读者层是20多岁的男性,同时像是《Carat》也还有比较多的女性漫画家与读者。但《轻音少女》的成功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芳文社创立《Kirara》时候的梦想,也就是让新一代人,亦即看动画的一代人成为自己的受众。年青一代的涌入使得《Kirara》的主要读者层一下子刷新成了10几岁的还在读书的男性,而之后涌入的漫画家中男性的比例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一点其实不太难理解:还记得我们前面提过的“宽松教育”中的“综合学习时间”嘛?在这一制度的存在下,某种程度上《轻音少女》乃至彼时的整个《Kirara》系列实际上讲的就是可能实实在在发生在彼时的日本在校学生们身边的故事(自然,有一定的美化成分)。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根源实际上才是这一阶段《Kirara》受到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即便没有《轻音少女》的大火,《Kirara》的读者群、创作群以及创作内容也会势必受到宽松教育的影响转化成之后几年它所展现的样子。但我们也需要承认的是,《轻音少女》的动画相较其原作显然耀眼得多,这一点离不开京都动画的制作、原作者kakifly的监制以及制作委员会的努力,而其所带来的宣传上的正外部性显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我们开头所说的那样,芳文社所指涉的终于不再是水道桥的那座小小的出版社大楼了。

等等,我们是不是提到了制作委员会?再仔细看看。里头并没有芳文社啊?没错,非常吊诡的一点在于,动画本身所造成的直接成本以及利润实际上还真的没怎么到芳文社头上。这一年其实还有另外两部动画化作品,也就是《Carat》和《MAX》上的《GA 艺术科美术设计班》与《加奈日记》,这两部作品芳文社倒是参与到制作委员会之中了,但是其商业效应显然是不如《轻音少女》的零头了。怎么说呢,之后芳文社没能参与到制委里头的动画作品也不多了,而且就像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探索与试错”一样,芳文社很快会对动画本身有更多认识的。

现在,我们到了该提《轻音少女》动画的时候了。很容易发现,《轻音少女》原作漫画虽然没有小标题,但是还是有比较突出的起承转合特征的(这也是彼时几乎所有《Kirara》系漫画的特点),但是到了动画层面上,这种起承转合的四格漫画性就没有那么显著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京阿尼“原著粉碎机”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一季(12集)动画只有一本单行本量的原作情况下(对四格漫画而言,通常会是2本乃至更多),动画对原作内容的大规模扩展使得传统的起承转合在叙事上不再有较多的容身之处。由此延伸出来进一步地,原作中一些基于(四格)漫画体裁所展开的内容也在动画之中被基于动画体裁所能展开的内容代替了。另外一个颇为值得说道的点就是《轻音少女》动画对于音乐的处理,这部分笔者之前已经有过详细论述,还请各位移步阅览。总的来说,《轻音少女》是幸运的,其所有内容都得到了及时的动画化(这一点甚至在整个漫画界都是颇为难得的),同时这种对四格漫画魔改所带来的故事化媒体化改编也为之后业界对四格漫画的看法造成了很大的正面影响。

我们还是稍微提一下另外两部动画化作品比较合适一点。《加奈日记》的百合色调可能是到2009年为止动画化的这几部作品里头最为鲜明的,动画也自然没有避讳这一点,在这部分着墨还是很显著的。《GA艺术科美术设计班》就是2004年杂志混战中《COMICぎゅーと》的遗留物,但是居然在题材和风格上和《向阳素描》神奇地有了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其专业知识的涵盖相较《向阳素描》多了不少(这部分动画也如实体现了),在这一点上其显然更贴近现在我们所说的“Cute girls doing cute things”。

说完了这一年最大的新闻,下面自然到了试错的部分。首先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Comic Yell!》,虽然2008年开始其就开始出版有自己Label的单行本了,但是2009年5月其发售完第十二期后依旧是停刊了。在这一年停刊的Kirara系杂志其实不止这一本,《Comic Gear》也是在这一年停刊的?什么,你说我前面没介绍过?没介绍过就对了,因为《Comic Gear》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创刊的。2009年8月,其打着“漫画杂志的制作方法,该改变一下了。”的旗号雄心勃勃地创刊,主打由漫画家自己同时担任编辑与创作者,并通过聚在同一个场所一起创作的方式来打造出全新的漫画杂志。该杂志的发起人与主编是《同人WORK》的作者ヒロユキ,他本人也参与了杂志上作品的创作。这种工作方法如果各位对日本漫画史比较熟悉的话,可能会想起战后初期的常盘庄,但是很显然这个年代已经不是常盘庄的年代了,因此这种方法势必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在出版了两期后,这一年的12月份其就直接宣布中止了,甚至没能看到新年。这样子昙花一现的短暂杂志客观上来说还是相当消耗编辑部的精力的。

当然,也有看起来更有戏一点的新杂志。2009年2月,一年发行四次的《蕾》创刊,主打百合作品,口号是“甜蜜又温柔的百合选集”,显然是直指一迅社的《Comic百合姬》的。这个杂志的创立就有着比较深刻的编辑部渊源了,在萌系四格漫画作风确立、又有了《加奈日记》这样已经有鲜明百合元素的作品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创立这样一本杂志试图进入新市场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不过,本杂志虽然循Kirara系惯例起用了不少成人漫画出身的漫画家,却并没有较多的性层面描写,在这方面少于当时的《Comic百合姬》(与之后的《Kirara》),这虽然可以看做是一种差异化的做法,但是显然还是埋下了一些伏笔的。对了,从一迅社的角度来说在该杂志创刊后它们就将《Comic百合姬》从季刊调整为了隔月刊,很难说到底有没有受到竞争者的影响。

2010

和2008年类似,夹在2009年和2011年这两个重量级年份之间的2010年同样没什么大新闻。这足以让我们松一口气了,因为很快我们就要迎来真正的“大的要来了”了。不过,毕竟咱们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的,所以这一年对于国内来说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儿。在2010年,“芳文社吧”正式成立,这显然是在《轻音少女》大火后其国际影响力的一个侧面体现,这样看的话还是颇为值得我们庆贺的。好了,坐稳了,我们要迎来另一个大年了。

2011

对于各种层面上都完全称得上是惊涛骇浪的这一年来说,我们先从一个很小很小的切口进入。如果你还记得我们第一篇文章中写过的1994年创刊的面向年轻女性的四格漫画杂志《Manga Time Lovely》的话,它在这一年伊始进行了一次更新,将杂志名从假名的ラブリー转变为了英文的Lovely,并将作品大大改变为故事性更强,面向范围更广的四格漫画。然后,它就在六月份停刊了。在杂志衰落趋势已经显现的这个年代,一本杂志停刊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我们自然也非常难去触及杂志停刊的根本原因,但从作者们的反应以及诸多抽丝剥茧的线索来看,它停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3·11东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娱乐自肃与印刷墨水短缺。

日本娱乐业界21世纪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之一来了。印刷墨水短缺仅仅是一个侧面,《三者三叶》的作者由于居住在福岛县被紧急疏散而导致连载暂停也只是一个侧面,对芳文社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娱乐自肃”。在3·11所带来的电视动画集体延期事件中,与芳文社相关联的受到影响的作品一共有两部:首先是《Forward》的初次动画化作品《食梦者玛丽》,其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仅仅是延期了一周,我们后面再来提这部作品;此外,便是《魔法少女小圆》了。但这部已经写入动画史的动画显然是3·11事件中最大的受益方(几乎没有之一),该作内容上诡异的先验性与娱乐自肃带来的延宕播出所引发的延宕满足效应使得其在延迟播出的情况下获得了远比正常播出更大的社会效应与商业价值,这部分我们无需多言。但是作为对芳文社一个杂志系列历史的介绍,我们显然关心的是:这样一部原创动画,是怎么和芳文社搭上关系的?这么一个两年前还不知道要进入《轻音少女》制作委员会的传统出版社,怎么过了两年就突然开窍去加入原创动画的制作委员会了?

实际上,无论是站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还是站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025年这个时间点,出版社参与原创动画的制作委员会都是一件相当少见的事情。2011年另外的一些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原创动画作品《未闻花名》《花开伊吕波》《回转企鹅罐》之类的制作委员会自然是没有出版社的,甚至还有不少小说改与漫改作品的制作委员会里头找不到出版社的痕迹。就芳文社参与《魔法少女小圆》制作委员会这点,我们显然需要回到这部作品创作之初来看看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well……其中属于“商业秘密”的部分显然是很多的,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公开资料得知制作委员会的筹集过程,但是毫无疑问这与《向阳素描》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目前数量繁多的各类访谈来看,整个企划几乎可以说就是围绕着苍树梅与新房昭之两人所展开的,考虑到企划立案之初的2008年苍树梅有且仅有一部商业漫画作品《向阳素描》,芳文社也已经从这部新房昭之导演动画的作品媒体化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与媒体化经验,并因此对若干与《向阳素描》紧密相连的制作人员所即将展开的原创动画企划有了参与制作委员会的信心。

在对《魔法少女小圆》的多媒体展开配合中,芳文社也算是尽到了制作委员会成员的责任,其漫画版的剧情进度几乎与动画完全平齐,也显而易见地获得了可观的收益。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这个与剧情进度平齐的漫画版完全没有经过已有的漫画杂志连载,而是直接发行了单行本,这样显然是对引流自家的其他漫画作品完全不利的。因此作为补充,在动画播出期间芳文社同时在《Forward》上开始连载了外传漫画,这部作品同样乘着《魔法少女小圆》的东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终于,这个时候我们的目光需要聚焦在这本Kirara系中唯一不是四格漫画杂志的《Forward》上了。当然,如果站在2011年的时间点上考察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彼时《蕾》还算得上是方兴未艾,只在这个时候看芳文社进军故事漫画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不过,为了《Forward》能够顺利占据自己的市场地位,自我们上次提到它以来编辑部还是做了不少努力:先是在《轻音少女》《加奈日记》动画火热的时间段将这部作品的非四格漫画版移至《Forward》上客串,又连续做了几部作品的广播剧,之后又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样刊载了诸多《魔法少女小圆》的衍生作品。这一年与《魔法少女小圆》同季度播放动画的《食梦者玛丽》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们更容易注意到的是这部作品所代表的《Forward》在稳定发展了数年后所展现出的诡异特征:少年漫画化。虽然彼时的其他几本Kirara系杂志也或多或少与现在我们对其的刻板印象(女孩子贴贴)有一些偏差,但这种少年漫画所常见的战斗(锦标赛机制)与色情等等倾向一直到现在都还是《Forward》的重要特征,虽然与《Kirara》的底色相异,但另一层面也几乎可以认为是萌系作品故事化后的必然。在《魔法少女小圆》之后《Forward》还承担了不少芳文社参与制作委员会的原创动画作品漫画版的连载,现在我们会认为的许多“这不芳文”的作品也大多来自这本杂志。不过,在《魔法少女小圆》为其带来了难得的高光之后,我们又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它再次成为我们《Kirara》史的关注重点了。

对《魔法少女小圆》的论述也就暂时画下句号了,但是3·11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结束。我们知道,在地震发生后,各家都纷纷进行了自发的娱乐自肃活动(这不包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因为档期因素所导致的电视动画延期),但是对于杂志这种有固定发售日期并且已经提前印刷好了的“娱乐产物”来说这个东西就有点儿蛋疼了,发吧容易被蛐蛐,不发吧又亏大发了。前面提到的《Lovely》其杂志更新就多多少少受到了这种阻力的影响,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属于Kirara系的又一本新杂志的发售,也就是《Manga Time Kirara Miracle!》(后称《Miracle》)。该杂志在地震结束五天后的3月16日作为《Kirara》的增刊创刊,作为时隔四年后的又一本标着正统“Kirara”名号的杂志,它带来了“更自由的四格漫画”这一扩张心颇足的全新口号。与芳文社一以贯之的方针类似,《Miracle》上所连载的作品给人带来的最大印象便是故事的丰裕,但这并没有局限在对“故事性”的伸展,而更多体现在对四格漫画故事可能性边界的延伸上。如果你去寻找创刊之初读者们对这本杂志的评论,你会发现有不少人都对口号中的“自由”议论纷纷,而我们在此撷取两个特点进行论述:其一是头身比的增加,其二是内容上的“文艺复兴”。

过去的Kirara系作品中,将角色变成Q版角色是非常常见的叙事手法(更不用说所有角色都是二头身的作品了,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过的《LOVE ME DO》吗?),这显然是四格漫画体裁的必然,在这样小的格子下想要多塞几个角色显然用低头身比的形象会方便得多。但当这种做法被习惯性地沿用至动画中的时候,其效果究竟好不好就非常值得商榷了,对于个人特色鲜明的部分监督来说能够活用这种符号化形象显然能够产出更多有意思的风格化内容,但长期来看这显然是对于后续作品的批量动画化不利的。因此,尽管其他几本杂志尤其是《Forward》上已经或多或少有头身比增加的趋势,但《Miracle》在这方面上走得远得多,其首发的几部作品都有那么个7-8头身的样子,尤其像是《Good Night! Angel》已经接近9~10头身的状态了,和隔壁还动不动变成二头身的几部作品比起来显然是天壤之别。

从画风转到内容上来看,在Kirara系其他几本四格漫画杂志已经逐渐收敛到以校园日常为主(也是现在的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的情况下,《Miracle》创刊时的不少作品在保证萌系漫画画风的基础之上回到了《Kirara》创刊早期所拥有的那些幻想风格的故事(《Good Night! Angel》《星期一的飞天橘》等都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我们将其与世纪之交的芳文社四格漫画进行对比,拿“文艺复兴”的名头来称呼《Miracle》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除了这两点外,《Miracle》还有其他一些与其他Kirara系杂志微妙的不同点,如作家来源上对没有画过漫画的插画家的重视、单话篇幅上从8页拓展至10~12页的增加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用创刊号上封面底部的宣言来概括Kirara系开始近十年后的《Miracle》这本新的“正统”杂志的特色:新Kirara。虽然这个点我们通过动画化作品所认识的定式的“Kirara”的许多作品还尚在襁褓之中,但这个词已经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阐述之中,它将会成为之后的篇章中我们叙述的主要骨架,我们将会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个词被用来形容迥然不同的作品,成为可能是Kirara史的后半部分最令人头痛的部分。

不过,至少在我们最后回顾这一年的《Kirara》作品的时候,我们已经能看到许多之后我们所熟悉的作品或是其作者出现在各个漫画杂志上了,几个老杂志的新连载作品内容风格也趋于贴近我们的印象了。考虑到这一年足足有六个看似稳定的杂志隶属于Kirara系之下,再加上媒体化作品可观的效益(我们上文没提到的《A Channel》收益也很不错),我们可以认为2011年算得上是Kirara相当里程碑也相当能创造价值的一年了。但有些问题也随着这种“成熟”浮现了出来,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新Kirara”来解决,我们在之后会更加意识到一些甚至触及四格漫画灵魂的问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