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小圆》的播出很巧合(或者,很不巧)地与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撞了个正着。受东日本大地震后的紧急放送体制以及其作品内容所带来的“自肃”影响,第11话及之后的内容一度无限期停播,直到地震结束后一个多月的4月22日起才陆续复播。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给作品本身带来了一种元叙事的全新阐释内容:从作中的时间线来看,世界停留在了晓美焰的回忆中长达一个月;从作外的时间线来看,4月22日是耶稣受难日,这毫无疑问给作中本就已经相当显著的基督教色彩更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另外,这种延宕满足也使得本作本就已经高扬的舆论场热度进一步白热化,这部分就暂且按下不表了。
我们更容易关注到的是“3·11”这个节点本身。将“晓美焰在无数个周目中所经历的事”这一动画剧情上的断点与3·11后长时间的动画本身的中断相结合,3·11所带来的这种对“日常生活的颠覆”是我们很容易能够觉察到的。很显然地,以动画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娱乐产品被让位给了地震速报:作为现代性一部分的日常生活被剥夺了,而这一点实际上是与传统的魔法少女相异,却与《魔法少女小圆》中所述说的内容相合的。在传统的魔法少女故事中,日常生活并不会受到“成为魔法少女”的因素而被中断;而《魔法少女小圆》中,“成为魔法少女”意味着日常生活权利的丧失,这一点集中体现于“灵魂宝石”这一将原本作为“灵韵”(Aura)[1]的身体强行剥夺其主体性而只保留其机械性的,外形上类似于传统魔法少女中“魔法道具”的东西上。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剥夺实际上是动画中叙事诡计的一部分,动画用很长的篇幅描写似乎在成为魔法少女后依旧过着日常校园生活的主角们,并用很短的篇幅将这一真相揭露(这也毫无疑问是整个系列动画最为重要的真相之一)。
随着3·11逐渐从一个时间点上的巨大地震泛化为一种国民集体记忆的符号,实际上日常生活的颠覆在“后3·11”的不同载体文艺作品中都得到了传达。而就魔法少女而言,我们首先自然会关注到的是以“新日常系”自喻的,将这种“日常的颠覆”赤裸裸地作为商业噱头进行展出的《结城友奈是勇者》。
对于日常系的作品,很多人会有“日常真好啊”之类的共鸣,但是我觉得《结城友奈是勇者》不是能让人痛感“日常真好啊”的作品吗?我想,在和人介绍这部作品的时候,能够加上“日常系(切实)”“新日常系”之类的标签的话就再好不过了。
——前田俊博(《结城友奈是勇者》制作人)2014年采访
作为一种我们很容易意识到的对《魔法少女小圆》商业成功的戏拟(parody),《结城友奈是勇者》有着类似的叙事诡计方法,但在《魔法少女小圆》之后这显然没有办法获得类似的成功,但其依旧成为了一部拥有不少粉丝数量的作品,这一点从其作品较长的创作跨度中可见一斑(2014~2021,长达七年)。然而,从我们的视角来看《结城友奈是勇者》毫无疑问是比《魔法少女小圆》更为“现代”的,这种现代化的一个直接观感在于对“去社会性”的社会化上。
传统魔法少女的魔法道具通常是一个很难带有社会性的小道具,这一点也多少受作品创作时现实世界技术发展水平的掣肘。在《结城友奈是勇者》中,这一魔法道具,亦即同时带有“变身”功能及“与组织联系”功能的小物件变成了智能手机。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魔法少女小圆》所做不到的: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非日常情况下的工具,正是在3·11地震后地震灾区大众媒体失能的情况下Twitter等SNS平台的广泛运用后才得以被日本民众及有关单位所认证的[2]。在这一背景下,《结城友奈是勇者》中的魔法道具得以通过智能手机与SNS这样社会性的物品来体现,并且完成“通过社会性的物品来进入非日常的脱社会状态”这一貌似有些矛盾的过程。这种与“日常的颠覆”紧密相关的内容在作中无处不在,包括“树海化警报”所使用的近似现实中紧急地震速报[3]的铃声等等,这些都是3·11与《魔法少女小圆》前的魔法少女作品们不可能做到的。
在我们将视角聚焦于“通过社会性的物品来进入非日常的脱社会状态”后,两部同样有此性质的作品便映入我们的眼帘,也就是《魔法少女育成计划》与《魔法少女网站》。《魔法少女育成计划》依旧是对《魔法少女小圆》的一种很明显的戏拟,作品在一个较为常规的传统魔法少女开端后急转直下,构造了魔法少女之间相互残杀的舞台。这里完成“日常的颠覆”的“魔法道具”同样是基于现实中的智能手机与SNS所诞生的“魔法手机”,不同的是《魔法少女育成计划》中的“魔法少女”本身拥有了更强的游戏性:“进入魔法世界”的方式是“从手游玩家中挑选合适之人”,这种游戏性与之后魔法少女间相互残杀的强烈反差显然使得其同时还带有了对手游本身的鲜明态度。不过,我们更容易发现到的是在成为魔法少女之前的各角色们社会性与传统魔法少女的强烈反差。简单罗列一下:与再婚家庭产生问题的“拖油瓶”、魔法少女男性大友、因怀孕而淡出的前暴走族、为黑帮工作的中年女性、尼特族……《魔法少女育成计划》中的魔法少女社会身份毫无疑问位于《魔法少女小圆》中角色负面现实性设定的延长线上,而这一点又与作中的“游戏性”设定相对,这让其的现实社会关切更为显著了。
《魔法少女网站》同样有着类似的对现实中负面社会问题的关切,但与前述的两部作品乃至《魔法少女小圆》不同的是,该作中“日常的颠覆”所颠覆的日常并非传统魔法少女故事中正面的日常生活,“变身”所颠覆的日常本身就是灰暗的。也就是说,该作并非对传统魔法少女与《魔法少女小圆》的戏拟,而是直接意义上的“反魔法少女”作品。这种激烈的对立自然与其连载杂志《周刊少年Champion》的整体风格不无关联,但归根结底能将这种风格与魔法少女这一题材联系上,其与《魔法少女小圆》的开创性还是分不开的。不过,《魔法少女网站》对于社会负面问题的关切终究是以一种少年漫画式的“以牙还牙”体现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其所能展现出来的社会性就显然有些轻浮了。
尽管《魔法少女网站》被我们视为“反魔法少女”,但其所“反”(anti)的主要是作为魔法少女叙事的一部分存在的“(安稳)日常的存在”,我们可以展望更为元叙事的对魔法少女这一概念整体的反思,亦即双见醉的《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所展现出的内容。双见醉本身就是通过对ACG业界概念进行后设的解构而成名的作家,如果说前面所列举的几部作品说的还是“日常的颠覆”或是“反‘日常的颠覆’”,那么《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日常的反颠覆”。该作实际上延续了传统魔法少女作品的世界观:在完成了“打败大BOSS”(也就是前文三宅阳一郎的归纳中的第六步)后,“魔法宠物”们何如?通过在一种纯粹的“空气系”[4]世界观中将魔法少女本身视作一种“接入点”,本作对魔法少女这一概念本身进行了批判,从其“私密性”的非社会意义到“变身”行为本身的性意味,不一而足。尽管看上去人畜无害,但《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显然在将“魔法少女”这一概念介入日常生活中后所进行的对“日常的颠覆”进行的反思是最后设、最触及根本的。
在对带有对“日常的颠覆”进行反思的作品进行罗列后,让我们将视角回归到本章标题所提及的“后3·11”这一点上。东浩纪曾认为,后3·11的一大表现在于民众对政治与社会的重新“连结”[5],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过去开发优先主义下成为“霸权空间”的公共空间消解,市民社会、私人空间与政治社会之间的中介被消除的一种体现[6]。这种重新连结表现在魔法少女上,正是原本“魔法少女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的打破,也就是对“日常的颠覆”的反思。事实上,我们在这儿所提到的魔法少女作品们几乎都诞生于3·11后三年内,这意味着这种对《魔法少女小圆》的戏拟以及对“日常的颠覆”的反思可以说是后《魔圆》时代初期非传统魔法少女作品的总体特征,也是3·11对日本人整体社会观的影响的一个相当直接的体现。
其实如若我们对日本动画叙事理论稍有了解的话,我们很容易会发现这一谱系的魔法少女作品与“世界系”概念的高相似度,其几乎就是位于“世界系”的延长线之上的。“世界系”的一个相当通用的定义是“把主人公(我)和女主角(你)两人为中心的微小的关系性的问题,不夹杂任何具体设定的中间项,与『世界的危机』『世界的终结』这样宏大而又抽象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的作品群”[7],从这一定义延伸出去,将“成为魔法少女”后的目标从“保护身边人”到“保护世界的秩序”,这难道不也是部分意义上世界系的体现吗?这种转变本身也就是后3·11对政治与社会重新连结的直接指涉,就是将“日常的颠覆”之反思与社会性相结合的体现。通过将原本脱社会化的“魔法道具”转变为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有着高信息密度的“手机”,在《魔圆》之后“魔法少女”这一存在近半世纪的作品类别再次与时代紧密结合,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使古典的主题适应类似的现代主题”的“媒介杂交”[8],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社会反映能力。
当然,将“社会性”的连结全部归结于后3·11与技术发展很容易将我们的视野拘束在一中“事件决定论”的,流于表面的思考中。“魔法少女”与“社会”的对立之打破还可以体现在其他层面上,尤其考虑到其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与相当稳固的跨世代受众。因此,让我们继续将视角关注在魔法少女的“社会性”上,挖掘得更深一点。
- 1.我在此借用本雅明的这一概念,主要是想借用其独一无二与本真性,而尽量避免“灵魂”这一宗教与神秘学色彩过于浓厚的称呼。 ↩
- 2.佐藤翔輔. 災害対応におけるSNSの有効性と限界:東日本大震災の発生から7年をふりかえる. 災害情報 16 (2), 143-148, 2018 ↩
- 3.虽然该警报铃声在紧急地震速报之前就已经有所运用,但其大范围运用并足够成为创作者的创作符号显然是在2007年紧急地震速报向日本民众推广后才得以成为可能的。 ↩
- 4.关于该词的定义,详见笔者前作《小叙事与人际关系解构,又名“日常”:日常系ACG作品发展概论》。 ↩
- 5.东浩纪, 黄锦容. 后311之日本的思想:由倒错至实践. 文山评论:文学与文化 6 (2), 113-133, 2013 ↩
- 6.西川潤. 連帯経済-ポスト3.11の日本経済像-. 「ポスト3.11」の経済·社会·労働に関する研究 -プロジェクト報告(講演録)-, 連合総研ブックレット No.9, 2012 ↩
- 7.東浩紀. 美少女ゲームの臨界点 HAJOU HAKAGIX. 波状言論, 2004 ↩
- 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周宪, 许钧(译).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商务印书馆,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