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儿为止,我们基本已经回顾了日常系作品中最为主流的那些作品的流转与特点了。不过,无论是私小说、海螺小姐模式还是世界系、空气系,这些类型的定义与代表作品都已经出现至少十年了。像是文章开头所引用的细田守对日常系作品的评语也已经是11年之前的事情了。ACG行业的快速流转不可忽视,近十年来涌现出的大量优秀作品都为日常系增添了新的魅力,这一章节我们便主要关注这些近十年来影响了日常系嬗变的作品。我们主要论述几个崭新出现的,或是与日常系有交叉或是日常系新衍生出来的类别——部活剧(2013年)、新日常系(2014年)、工作系(2014年)、新Kirara(2020年);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论述最为主流的世界系与空气系作品在近十年所发生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部活剧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的范围已经超过单纯的日常系了,与笔者对公路片的理解类似[1],它更像是一个type而非空气系等的genre,像是上一章所提到的《落花流水》与《弦音》都能被统称为部活剧。但笔者认为在近十年这种社团活动的范围已经张开到超出读者的想象了,再加之《摸索吧!部活剧》(2013年)对社团活动的迷因化处理,有必要对之进行一些审视...
按照过去的思维逻辑,在世界系后我们即可进入空气系的范畴,但本文想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来对这两种类型进行一个过渡。在这一概念引入之前,我们先稍稍岔开一笔,回顾一下青年漫画的发展历程。通常而言战后的青年漫画分野始于辰巳嘉裕于20世纪50年代末掀起的剧画运动,早期在引入电影分镜的同时多使用俯视镜头、效果线、拟声词等表现手法,后期则在青年漫画这一流派逐渐稳定下来后在剧情上注重内容的现实主义色彩与深刻内涵,总体来看和日常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在这一发展进程的后期中,确定下流派的青年漫画杂志主要是各大出版社的YOUNG系列,相对而言受众群体年龄依旧只是高中~大学生,还不算很大。为了进一步扩大“青年”的覆盖面,我们可以将漫画的受众群体年龄进一步上移到大学生以及社会人来讨论更加年长一些的青年漫画,这之中的代表杂志便是讲谈社的《月刊Afternoon》与《Morning》。相较于YOUNG系列的青年漫画这些杂志上的漫画带有更多成人漫画的元素(例如,大量裸露的第二性征与更露骨的台词),也很欢迎新人漫画家的加入,种种因素使得这些漫画杂志上的内容开拓范围变得更广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我们可以在动画之中见到无数的校园。无论是有原型的校园还是凭空绘就的校园,它们都成为了无数被称为“校园动画”的作品之中的一个个箱庭(封闭空间)。但是显然,一整个校园太大了,创作者们在对之进行描写的时候势必还是会挑几个重点场景来进行展开。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大的开放世界—校园的大封闭空间—场景的小空间”这样的一个有层级的世界观的塑造。但问题在于,我们一般会选哪些地方作为“重点场景”?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不言自明的:教室、保健室、厕所、操场、操场旁的水龙头、从外部上锁的器材仓库……即便作为外国人的我们并没有在类似的校园之中经历过人生,但是将视线停留在这些地方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不过,在笔者看来有的时候这种视线的驻留就会变得稍微奇怪了——譬如楼梯间。
在笔者的校园经历中,楼梯间通常是一个“通道”式的场景,并不怎么有在其中过多停留的记忆。虽然国情不同,但是从小林宏之的“接入点”理论来看,选择教室这种停留时间与存贮的记忆显然长的多的地方在营造接入点的角度上显然比楼梯间好用得多。然而在这一情况下,楼梯间依旧占据了相当多以校园为故事主要舞台的动画作品的内容。——不过,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我们...
写在前面:本文系2023年12月10日中山大学南校园[WILL]动漫协会与中山大学粤语协会合办的“X与动漫”系列社团课第一期讲稿。
以下正文。
各位到场的动漫协会与粤语协会的成员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组织本次联合社团课活动并负责主讲的siv。对我比较熟悉的人可能会知道我比较喜欢的是理论层面的二次元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动画与漫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历程以及批评史的考据。为此,本学年南校漫协,或者说我,计划开展一系列从动漫出发跨学科跨文化的,与其他社团组织进行交流的联合社团课,我将其命名为“X与动漫”。这里的这个“X”显然是一个变量,其实在文化角度对动漫进行审视的话,会有许许多多各位可能难以想象的角度可以进行展开,这一次与粤语协会的联合社团课便是这个“X”的开始,也是非常感谢粤语协会的社长和各位到场的成员们对联合社团课的支持与大力协助,以及各位积极参与活动策划与集思广益的漫协成员们,真的非常感谢。
那么,为什么第一期社团课会以“粤语与动漫”开始呢?当然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只有粤协的社长首先给我开了绿灯,但粤语本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我本人并不是受广府文化影响甚笃的地区成长的,相信在场也...
查尔斯·泰勒曾对现代性做出一个先验的描述:一个世界不再提供价值,只有人以及人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才能提供价值的社会。在他看来,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肯定构成了现代性本身形上学变化的基础。这种“世界所提供的价值被日常生活所代替”的思路恰好与日常系之中世界系转变到空气系的发展方向是高度契合的。另一方面,当我们用英雄史诗的视角来考察日本漫画作品,我们会意识到主角的英雄性几乎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之中,传统的英雄叙事桥段在如今的任何一部作品之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片段。只不过如笔者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所言,在传统英雄史诗之中以战斗形式存在的高光在日常系作品之中转向了以日常形式存在的高光,这种转向是我们通常不以英雄叙事来考察日常系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述的两件事同时指向了一个端点,即空气系作品作为一种作品类别所蕴含的“转向”性。那么,这种“转向”可以在什么具体的情形下得到呈现呢?作为读者的我们又如何在第一时间察觉到这种转向?这些对于空气系本身边界的发问使得我们不得不使用漫画表现论的视野来对空气系作品进行必要的考察。在这里,笔者想以空气系作品之中颇有代表性的芳文社《Manga Time Kirara》系列杂志上...
《Manga Time Kirara MAX》2023年7月号原本应该是一期普通的杂志。在这期杂志上,以一种很普通的方式连载了大热作品《孤独摇滚!》的第66话。在这一话最后一页的最后一组四格中,通过抛出“以脚气为理由逃脱-出人意料地拿出脚气膏”这一组“Action-Reaction”,作者はまじあき在此处做了一个很普通的四格漫画式处理,并且很普通地结束了这一话。但在她于杂志发售后不久发出了“脚气喜多郁代”之推文后,情况就变得不普通了。在全球各平台铺天盖地的争议声中,一天不到后はまじあき就通过其社交媒体的小号发布了回应,称“责编很生气,还请忘了这个设定”。
我们姑且暂时不谈脚气这个设定会对喜多郁代这样一位动漫作品中很常见的阳角之角色塑造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阵营:作者,责编与读者。对于“(解读)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是否有某一设定”这一创作之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似乎这三者有着同等的发言权,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太常见的:我们会为《三体》中的某一个时间上的错序争论许久,但一旦作者对作品中的内容做出了阐释,那么这种争论似乎就有了一个正确答案。换言之,对于其他载体的作品而言...
于是,这里又诞生一对漫画家与助手。
——《漫画家与助手》第10卷(完结卷)
香蕉真好吃!!!
——《笨女孩》第12卷(完结卷)
果然不只是两个人那么简单啊。
——《女友成堆》第16卷(完结卷)
搞笑漫画(ギャグ漫画)是故事漫画之中一支与传统的滑稽为目的的漫画渊源颇深的分支,与喜剧漫画(コメディー漫画)颇为不同的是,搞笑漫画几乎完全是由与相声的哏类似的(ギャグ)事物为单位构成叙事的,这也使得其在故事构成上显然更破碎一些,更贴近漫画的本源滑稽画本身。再细分看来,如今日本的搞笑漫画大体上可以视作有两种小的分类:其一是有着较为明显的捧哏和逗哏,故事结构上与日本传统的漫才比较接近的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漫才型漫画”的作品;另一门类则为完全抛弃故事漫画以事件为单位展开的叙事体系,用纯粹的画面来表现极度脱线的世界观的漫画,这类漫画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无厘头漫画(ナンセンス漫画)”。事实上,无厘头漫画的历史还是比较久远的,20世纪60年代这个名词就已经几乎与剧画同时诞生并且与之分庭抗礼了;然而到现在,显然地即便是搞笑漫画里头有一些剧情的作品还是更能够获得读者关注一些,因此漫才型漫画在如...
1963年,作为“摇滚咖啡厅”(ロック喫茶)的延伸,由重视原创歌曲的“关西Folk”(関西フォーク)所一手搭建的大阪摇滚圣地Bahama(2006年闭店)成为了日本第一家开业的LIVEHOUSE。但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LIVEHOUSE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日本传播并且稳定下来,同时稳定下来的还有箱ライブ(姑且译作室内LIVE)这一与户外演出相区别的,在封闭室内进行演出的演出方式与其称呼。与此同时类似的,以《超时空要塞 可曾记得爱》为开端,LIVE作为一种在动画作品之中赋予且强化歌曲叙事意义的叙事手段也开始在日本动画之中发扬起来,并且在之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在2023年日本夏季动画中,《BanG Dream! It’s MyGO!!!!!》(后称《MyGO》)作为BanG Dream!企划之中的新独立动画成为了这一季度中国大陆观众讨论度最高的作品,在这部音乐题材动画之中出现的几次LIVE(#3、#7、#10、#12、#13)都成为了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优秀单集。而笔者认为,《MyGO》作为以LIVE为剧情乃至一定程度上御都合主义展开点的作品,其恰恰代表着自《超时空要塞 可曾记得爱》...
写在前面:本文系原萌娘百科芳文组视频文案,视频已删除,文稿完稿于2022年8月。文章部分受到了芳文组其他成员的校对帮助。略有改动。
以下正文。
你或许在很多芳文社的作品中都曾经看到过她:双马尾、空气刘海、蓝紫发……这样的她活跃于各大动画与漫画的片场,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实在值得我们给她颁发一个名正言顺的称谓——芳文社著名女演员。
与我们上期提到的芳文跳不同的是,芳文社著名女演员这一名词本身完全是中文社群所演化出来的,并非滥觞于日本社群的舶来物。芳文社著名女演员一词本身是用来描述以《黄金拼图》中的小路绫和《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中的天天座理世为代表的一系列在芳文社旗下作品中频繁登场而又有着相似外貌的角色们,这一词语在2015年动画《学园孤岛》播出并大热后,由于其中角色惠飞须泽胡桃也同样有着极高的类似度应运而生。
奔走于各大片场的女演员有着如下的特征:
在芳文社著名女演员的说法流行起来后,我们又发现了其他一些’同样兢兢业业奔走于各大片场的女演员,例如粉发+萝莉的芳文社粉发女演员、红发+短发+元气的芳文社红发女演员、以及著名道具芳文社著名发卡(qia3)。总的来说,“芳文社xx...
漫画史的时钟缓缓行走着,终于是走到了最后一刻钟。当我们想要去概述一件东西的历史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东西都会被严肃化,我们会用一种历时的、冷峻的面孔去审视它,并且最终赋予一些客观的定义。那么对于漫画——这个我们通常不会严肃化看待的事物而言——它配得上被称作是一种“艺术”,并且以艺术史的视角去看待吗?为此,我们或许需要回到日本漫画的源头去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视频系列的第一期视频里面,我们问了另外一个很定义性的问题:什么是漫画?为了解答那个问题,我们回顾了“漫画”这个词语在日语之中的来源。因此,当我们发问“漫画是一种艺术吗?”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回顾一下漫画这个艺术形式在日本的发源了。我们也已经说过了,漫画这个门类的历史沿革与漫画这个词语的历史沿革不能一概而论,当“漫画”这一词的来源被《漫画随笔》《漫画图考 群蝶画英》等作品占领时,漫画这一门类的滥觞应当聚焦的是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创作的,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真正意义上艺术价值极高的绘画作品——《鸟兽人物戏画》。
《鸟兽人物戏画》相传由鸟羽僧正觉猷绘制,保存在京都高山寺代代相传,同时也是日本国土交通省认定的所谓“日本最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