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期视频开始,其实这儿的漫画史所主要讲述的东西已经不是漫画本身了,而是由漫画带来的诸多社会层面的事项。漫画与时事之间展开关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今每天我们打开诸多综合类新闻平台或许都能看到与漫画相关的新闻,打开许多漫画作品我们也能看到与新闻相呼应的情节。但这种“现实主义”的引入其实是需要一段经历的,在时事中漫画的形象是多变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漫画之中对现实的映照。 战前的报纸漫画本身就已经是时事报道的一部分了,即便是专门的漫画杂志,其与时事的关联也是很深刻的。北泽乐天的《东京Puck》便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作为日本漫画开山鼻祖创办的第一本独立漫画刊物,《东京Puck》自1905年创刊后经历过几次停刊与复刊,甚至在战后还有过短期复刊,其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这本杂志的内容特征还是相当鲜明的,作为日本第一本全彩漫画杂志其在创刊时便持续关注日俄战争,之后也屡屡对日本时事做出很及时的反应。但其最为值得一谈的还是在1928年第四次复刊后由柳濑正梦等人所掀起的无产阶级美术运动,在他们的号召之下复刊的《东京Puck》一度成为了日本左翼文化的先锋队,这些创作者们也在漫画创作之中大量...
当我们想要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时,有的时候去了解这个领域的专有名词——抑或是“黑话”是很合适的一个选择。当我们浸润进漫画这个领域的时候,黑话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手段,而是一种日常的语言习惯乃至影响我们做出决策的事物了。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黑话从它的专有领域之中外溢,成为了一个社会级别的现象的时候,它又反过来会对漫画这一事物本身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 实际上在漫画创作和批评的过程中采用的许多名词并不是漫画创作者们自我发明的,这些名词更多是对于其他领域的词语的借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漫画批评”与“漫画创作”的诞生。实际上这两者在战前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了,但可以说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对漫画本身展开的漫画批评与漫画创作之“创作”都是以1967年这个时间点为开端的,即青林堂《GARO》漫画杂志的创刊与石子顺造《漫画主义》批评杂志的创刊。将这两本杂志并列在一起也是有特殊意义的,毕竟《漫画主义》创刊之初所主要评论的对象便是《GARO》杂志的主要连载作家:白土三平、柘植义春、水木茂等等。《GARO》杂志在彼时作为主张作者原创性的漫画杂志,在故事内容...
漫画是画在纸上的。镜头是一个用来记录实际画面到胶片或者什么别的地方上的设备。一般来说,人的手肯定是画不出镜头拍出来的东西的,但是镜头给予漫画的价值在于其赋予了不连续的画面以特殊意义,同时让画面之中无形地显现出了“镜头”这个事物本身,这对于一切视觉艺术的意义都是深远的,漫画亦然。尽管漫画的源头比电影稍微早一些,但漫画很早就开始接触并尝试运用电影式的画面了,这可以说是漫画现代化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让我们先从稍微早一些的先行者开始。在载体那期视频里头我们提到了《读卖周日漫画》专栏的作品《速度太郎》,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在日本漫画中引入电影式的镜头的第一人。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宍户左行,他在1907年便前往美国学习绘画,同时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爱好者,每天都看,在他回国后这种丰富的观影经验成为了他运用在漫画创作之上的利器。《速度太郎》算得上是一部科幻漫画,在现在看来可能不算稀奇,但那可是1930年啊!超人都得三年后才姗姗来迟啊!这种新颖的题材很快就吸引住了漫画的面向群体——孩子的眼球。而在后世的我们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于漫画整个叙事方法尤其是分格使用方法的高度创新。 先来谈谈“镜头...
谈起日本乃至全人类的近现代史,两次世界大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是在我们谈到漫画本身的历史的时候,可能除去宏观的、具象的战争对于漫画的影响之外,我们还可以谈谈漫画之中的抽象的“战争”,这些值得我们在漫画史上提上一嘴的东西或许是人与人、人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矛盾,但最后都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很有趣的东西。 先来看一看宏观的战争对漫画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候差不多刚好是漫画这个表现形式开始在世界上各个地方绽放光彩的时候,战争的冲击对于所有艺术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漫画创作者们自然也会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漫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日本漫画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映主要体现在政治讽刺漫画上,彼时的战争给日本带来的最大的影响便是高速的通货膨胀,不少漫画都着重于批评这一社会现状,这本质上也只是大正民主的一种延伸,战争本身并没有对漫画创作有很深的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日本参与甚深的战争,是给日本漫画留下了深刻的战争烙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漫画本身、漫画家与漫画发行都是有深刻的影响的,我们来一个个说。前面我们提到过二战期间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漫画家组织新日本漫画家协会,他们在国民精神总动员中...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漫画作品基本上都属于“非同人”的领域,换句话说这些漫画背后至少都有一家以赚钱为目的的出版社。这是件很显然的事,毕竟个人拥有批量印刷并出版的能力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儿,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同人本”实际上出现的时候很早,只是对于漫画而言同人这个名词渗透入其中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印刷漫画可比印字难一些。 我们先明确一下同人这个名词的定义。“同人”这个词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的意思,而同人作品所需要的第一个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非营利目的”,这意味着我们这儿提到的和同人对立的东西不是“官方”,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漫画出版物。从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同人作品之中二次创作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当然我们肯定不能把二次创作和同人画上等号,倘若这样的话那之前我们提到的赤本漫画之中肆意缝合其他漫画作品的劣质漫画也是二创或同人了,这也引出了一个很显然的问题,便是同人和侵权之间的关系,我们之后也会讨论它的。 同人志这个词语诞生初期主要是与文艺组织相挂钩的,例如明治六年(1873)成立并因此得名的明六社所创办的《明六杂志》,以及砚友社1885年创办的《我乐多文库》等等。这些同人志有的是活字印刷,...
在漫画刚刚开始的时候,它们并没有明显的受众区分,“合家欢”是漫画最为明显的烙印;之后,就像我们所熟悉的那样,儿童成为了漫画最主要的受众;再进一步下去,便成为了少年们。这儿并不是说什么极端的“女性没有漫画的权利”,而是一个很显著的问题:漫画艺术本身还没有发展到足够让各个性别、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满意的程度,少年漫画专一性的探索让这份探索所诞生的成果成为了整个漫画行业共同分享的财富,而这份探索里头明显是缺少其他年龄段、其他性别的人的。因此,我们之后也会看到更多关于少年漫画之外探索的故事,而今天让我们先从女性们开始——漫画之中的女性、创作漫画的女性、与阅读漫画的女性。 只论“漫画中的女性”的话,其实早在1920年代以女性为主角的漫画作品就已经出现了,也没有说一直以来女性都是所谓“漫画中的花瓶角色”云云这样的说法,不如说大部分漫画中的角色是“无性别”的,性别只是一个贴近现实下不得不提的定义,而不是漫画中的角色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啊当然那种漫画就需要了。不过当我们谈论漫画作品的国别性的时候,国家文化或者说民族文化反映在艺术作品上的通性也是可以在漫画中找到的,在女性角色中便是所谓“无垢...
总的来说,看漫画和画漫画的人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人一多起来,就想拉帮结派。虽然我们可能更熟悉由几位漫画家组成的那种漫画组合(藤子不二雄,Koi,clamp),但是实际上由更多的漫画家组成的漫画组织也很值得我们关注,而漫画组织对于漫画本身的发展进程之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你或许还记得上一期视频所提到的北泽乐天,作为近代日本漫画的先行者他自然不会甘于自娱自乐,而是将创作漫画的能力传授给更多人,不过与之同时代还有另一位在漫画传播与漫画家培养上建树颇多的漫画家——冈本一平。比北泽乐天稍晚一点,冈本一平在1912年左右开始在《朝日新闻》等报纸上连载很有自己特色的“漫画漫文”,即配上一些解说词的漫画。冈本一平的文学素养很高,文学大家夏目漱石曾经赞扬过他漫画作品的文学水平,他的作品也明显强于故事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21年开始连载的《人的一生》。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同时混杂进了《育儿法》等一些当时新兴的时事热点,是典型的成人故事漫画,很受读者欢迎。当然这里重点提及的不是他对漫画故事性的贡献,而是他对于漫画组织建立和新漫画家培养的贡献。1915年,冈本一平创立了日本第...
漫画总不是凭空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总是拿着什么东西看着漫画的,可能是手机、电子书、单行本、杂志云云。漫画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存在的,毕竟从绘画本身来说,画的载体最初是石头嘛。当然了,对于日本漫画来说我们大可以不必在石头上欣赏了,因此在日本漫画的载体上我们还是可以从纸开始的。 我们上期视频提到了,在现代的漫画这个概念引入日本的时候,最初的载体是沿袭自西方的纯漫画杂志,除了外国人日本人也是有创办类似的纯漫画定期发行刊物的,例如1877年起由野村文夫创刊的《团团珍闻》。不过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早期日本人更多接触到漫画的载体并不是专门的杂志,而是报纸上的漫画专栏,实际上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前报纸都是最为主流的漫画载体。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容易理解:在明治时代,报纸被广泛地引入日本民众的生活中,也很快就出现了以政论为主要刊载内容的“大新闻”和以娱乐新闻为主要刊载内容的“小新闻”这样阶级差别的报纸划分,其中的“小新闻”为了使内容更加贴近受众已经尝试使用了插图等表现手法。而漫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最初更多是用来对于新闻本身进行演绎的,那么能够接受报纸上的新闻的群体自然就能够接受漫画上...
在第一个视频里头我们也提到了,“漫画”这个词近代在被拿来称呼我们所熟知的漫画的时候是用来翻译“cartoon”和“comic”的。实际上近代的漫画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从西方而来的,现代漫画这个概念公认的起源是1841年起在英国出版的《Punch》杂志,当然这本杂志上面的漫画大多都是政治讽刺类型的漫画。差不多在《Punch》开始出版十几年后,随着黑船来袭事件,大量的外国人涌入日本,其中自然就有将漫画这个西方概念引进日本的画家们存在,他们对于之后让日本本土的画家们意识到漫画的可发挥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日本漫画发展起来后,外国人们也常常扮演着比较关键的角色。 让我们先将时间调回到1861年。这一年的日本长崎港,《伦敦新闻画报》的远东特派记者Charles Wirgman初入日本,计划从这里前往江户。尽管在路上遭遇了攘夷派的袭击,但他还是顺利到达了横滨,并在这座刚刚兴起的通商港口城市定居了下来。横滨是在1859年才刚刚开港的新兴地区,居住着不少西方传教士、水手、记者与商人,彼时的西方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政治讽刺漫画,那么外国人聚集的横滨自然也有吐槽政治的需求存在着。Charles Wirg...
我想正在看视频的各位对于家长和漫画的关系再清楚不过了。可能不仅仅是各位也不仅仅是漫画,家长与他们所认知的面向孩子的大众娱乐之间的问题大概是永远会被拿来当做谈资的话题。就算是在日本——漫画文化本身还算发达的地方——家长与漫画之间所闹出的问题也足够讲上很久了。在整个日本漫画的发展过程之中,家长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尽管他们既不是漫画的创作者、也一般而言不是漫画的受众。 二战之前的家长和漫画之间尚且还算和平,毕竟这个时候的漫画总体上来说算是一种合家欢的娱乐项目,也还没有得到针对受众的专门性的很充分的发展。到了战争结束,即便是家庭向漫画的《海螺小姐》唤醒了日本的漫画市场,但故事漫画本身的主要受众已经很明显地转向了少年儿童,这种转向一方面是这一时段创作者们自身对于创作题材有意识的选择,同时也与战前漫画中常见的皇国思维被禁用、美式漫画的冒险题材被广泛引入日本这一客观因素有关。既然漫画成为了少年儿童的心头好,那么家长就理应要将其反复审视了。 在这里引入两个后面会屡次提到的概念,即家长教师联合会(PTA)和有害图书。PTA是一个在西方分布比较广泛的教育组织,最早是19世纪末在美国首创的,之后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