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杀就会死。
——卫宫士郎,《Fate/stay night》
作为漫画史的第一个点,我们先来讲讲死亡。实际上这个点常常被人忽略,想要让看漫画的人理解在漫画里头“人被杀就会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漫画家们要意识到漫画本身是可以用来讲故事的——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花去了几十年的时间了。从19世纪末近代漫画开始出现,一直到1921年故事漫画的原型《人的一生》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我们终于学会用漫画来讲故事了。那么自然,也到了该有漫画角色死去的时候。
不过让一个角色死去其实很容易(团长),但怎么样用故事来赋予死亡的行为合理性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从三部作品中角色的死亡来看一看这个“合理地死去”的过程之发展:《野狗黑吉》、《地底国怪人》与《明日之丈》。
近代漫画发展的初期其实对于漫画的读者受众是没有很清晰的概念的,早期创作的漫画多是政治讽刺漫画,在之后转向故事漫画创作时,诸如《人的一生》这种被称为“漫画小说”的作品也是带有大量文字的,面向的对象显然是受过一定教育、关注时事的成年人;到了1929年开始连载的读卖周日漫画专栏,登载的作品又成了...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3年2月15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看”电影还是看“电影”?:从电影推荐题材漫画开始的思考
以下正文。
有时我们迷恋电影,但其他时候爱的是关于电影的社交活动,或者是一种私人的放纵,或者跳到一个单独的场景。视频不必让我们感到羞耻,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喜欢电影了,它只是让我们更喜欢电影。
——卢卡斯·海德布兰德,《电影杂交:视频癖后的迷影》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春节期间大概是电影电视剧等等话题最获得关注度的时期之一了。我也在最近莫名捡起了之前看过一点就没接着看下去的一部漫画——《R15+又怎样?》,简单地说这就是一部以推荐电影为引子展开的恋爱漫画,这儿就不过多剧透了。
“电影”在假期更容易让我们讨论,有一个原因便是它实在是要完全占用一部分时间的——《铃芽之旅》在国内定档到非假期时间就已经足够让很多人悲痛了。不过想必当我们谈起电影时,另一个很大的在近些年会被反复提到的方向便是“电影解说”了,在《R15+又怎样》这部漫画里头我们也看到了这样“完整的电影”与“短视频中的电影”的对立,似乎有更多的人是从后者来认识一部...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2月31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从演出中来,到演出中去:萌百编辑带你看《孤独摇滚!》
以下正文。
今年的10月番不缺好的作品,每一部新番都值得我们好好书写一番。
在这些作品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作品相较其他作品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它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长处的,无论怎么说,至少有着足以引发讨论度的长处。
譬如说《孤独摇滚!》吧——除去逆天二创之外,我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中,我们都没有看到对于“演出”这个词如此频繁的讨论了,甚至出现了“演出过剩”这样或许会让熟悉相关内容的人迷惑的词。
但我想我们首先需要好好解释一下“演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至少在日本动画领域它算得上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代人、动画本身、动画制作过程、动画中的内容等等等等。不过你会注意到我先加上了“日本”这个定语,在日本之外的地方“演出”似乎并没有这么常见,毕竟这个词本身是从日本的舞台戏剧之中脱胎而出的,这样的独特性与多义性也让我能够起这么一个标题。回到目前我们所说的演出,一言以蔽之:将剧本的“文本”转化为观众眼中的“画面”所使用的方法便是...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2月29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玻璃窗上的探视者:萌百编辑带你看《Do It Yourself!》
以下正文。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林徽因《窗子以外》
今年的10月番不缺好的作品,每一部新番都值得我们好好书写一番。
在这些作品之中,假如说在播出之前有哪一部作品最能够引发人的好奇心,那么《Do It Yourself!》大概会占据排行榜的前列。
毕竟原创作品向来都能够博取众多人的眼球,而《Do It Yourself!》从开播前一直到放送阶段都与知名动画监督矶光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又是很难翻车的美少女日常,随着作品顺利完结,《Do It Yourself!》也确实成为了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萌豚三杰”之一。
但《Do It Yourself!》又与传统的萌豚作品有着些微的差异——这种差异我想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每个人或许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答案,例如作品舞台的近未来设置、无影动画下鲜明的作画特点、等等等等。但在我给...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2月27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从“我”的视域看世界:萌百编辑带你看《向山进发》
以下正文。
今年的10月番不缺好的作品,每一部新番都值得我们好好书写一番。
在这些作品之中,如果说有那么一部作品在时间上算得上“长”又算得上“短”的话,那么这样的矛盾非《向山进发》莫属了。
说长,因为《向山进发》原作已经连载了十余年了,距离动画第一季播出的2013年也快十年了;说短,因为在前三季单话时长较短的情况下,本季度的《向山进发 Next Summit》在剧中的时间线上仅仅过了一年不到。这种长和短的矛盾给予了观众一种对剧情本身的莫名的疏离感——简单来说,忘了讲啥了。
尽管剧情或许已经忘却,但《向山进发》过去所带给我们的那些震撼是难以忘怀的,这种震撼主要地可以体现在作画方面。毫无疑问,作为所谓“年轻人的第一部作豚番”,过去的《向山进发》中作画是一个很重要的讨论点,这篇文章也要从动画本身这个点开始讲起。因此,既然写了这么一个标题,让我们来谈谈《向山进发》中的“我”——先从动画层面上的“我”开始。
在动画中怎么样表现出...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1月17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OO是动画吗?:漫谈非动画与动画
以下正文。
《POP子与PIPI美》作为神经质动画似乎做出什么东西都不奇怪。但是我相信各位在看完第二季第七话后还是小小地吃惊了一下。
毕竟拿一镜到底的纸芝居作为整集动画似乎确实已经超越“神经质动画”的领域,变成“神经质”了。退一步来讲,这种似乎超越动画的“动画”并不算是个太罕见的东西,这个季度我们已经能够在《孤独摇滚!》等作品中看到各种实拍画面的演绎了,把视角放到过去我们也能看到《FLCL》的读漫画式演出等等似乎与我们认知上的“动画”有所差异的东西。而当我们把视野放到实验动画,这种反传统动画认知的事情就更多了。当然了与它们相比,《POP子和PIPI美》第二季第七话无疑是在大众领域之下对我们所熟知的“动画”更为人所知的挑战,我们也可以提出那个很多人都会第一反应的问题:“这个是动画吗?”
让我们先不要着急对动画的定义下结论,毕竟当你把这个词放到搜索引擎去,出来的结果足以淹没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首先知道的是,《POP子和PIPI美》本身毫...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9月17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在虚构中寻找现实:浅谈ACG与社会问题
以下正文。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当然也未必。
当我们想要表现出ACG本身的深层价值时,我们常常会用ACG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或是所体现的社会问题来作案例,譬如《海螺小姐》之于战后民众信心恢复、《新世纪福音战士》所体现的泡沫经济后的青年迷惘云云。这个时候阿虚的那句话便不成立了,毕竟作为一种艺术作品,ACG与社会产生关联是显然的事情。不过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也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ACG与社会的奇妙交叉,比如几年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广州宅报”,以及……
在这个时候,ACG成为了评价社会问题的一方。考虑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因素,在对生活的评价中掺入一些“艺术”似乎也不坏,但这样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情况下ACG只会是(被)产生社会问题的一方,或是演绎社会问题的一方。
让ACG成为产生社会问题的一方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社会问题需要一个能够归因于之的原罪(不论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所造成的),而ACG本身...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8月4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几无差异。专栏版链接:当故事交于现实:ACG、第四面墙与元叙述
以下正文。
我想各位在中二年华(抑或是现在)都有过类似的人生经历吧:在看着自己所喜爱的动画/漫画/小说/游戏云云时,总会设想着这些作品之中的人物从故事里走出,在现实世界中大有一番作为。不知道这时候的你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想过一些内容:如果他们遇上了创作自己的人呢?如果他们带着这份经历又回去了呢?如果他们本身(或者说,设定上)就知道自己是被人创作出来的,并且开始谈论这个呢?……
当我们在作品里头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说它是“打破第四面墙”。但假若作品自己就已经开始聊起这么创作的原因,那么恐怕就比打破第四面墙更进一步了。
叙述“叙述”本身,也就是“元叙述”,其实并不是个很新鲜的东西。“元叙述”这个理念本身是从小说开始的,我们也能看到小说领域里头许多优秀的作品藉由这一手法诞生。不过,当我们谈到ACG的时候,这个领域里最好也最广为人知的切入点恐怕就是——《心跳文学社》。
的确,ACG中的“G”拥有着其体裁上无...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6月30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动画,很神奇吧?:从《辉告》看改编动画的功与过
以下正文。
在长达1小时的最终话结束后,《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 -究极浪漫-》迎来了它的完结。在心形气球飘洒于秀知院学园飘飘洒洒之际,如果你进入各大动漫爱好者们聚集的地方,那么对它的不尽赞美之词也会一波接着一波地向你涌来。当然了,这部动画作品本身确实值得赞美,尤其是在与同一时段它的原作相比较来看更是如此。
在漫画走入炒面的诡异展开、真人电影也走入尘埃中时,我们或许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动画是漫画改编的优先选择方向?改编动画又是如何走向成功和失败的?
首先,这两个问题是没有量化的答案的。如果说动画有什么东西是极其特别的话,那么这份“特别”并不是所有漫画都值得选择动画的理由——一个不需要实拍的艺术形式本身更适合表现夸张的动作,但在很多足够优秀的漫画本身便足以表现动作张力的时候,这一优势似乎并不一定能够在众多载体中拔得头筹。尤其从我们所提到的《辉告》这部作品本身来看,一直到目前动画业已做完的部分中,原作漫画都有着很高的分镜和人体水...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5月2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固守、固守、还是固守:简评《泡泡》
以下正文。
2019年,中国的动画学者赵冰出版了一本影评类书籍,题为《固守与超越:美日动画电影母题研究》。翻开这本书的目录,读一读其中提到的日本动画电影母题:“国民少年”、“无垢的少女”、“边缘人”、“义理与承受义理”、“异类幻化”、“生活的小确幸”、“灭亡与再生”、“异世界的存在”、“未来世界”、“人与自然”……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是的,将这些业已固化为极其传统的普适情节的母题连缀在一起,我们便得到了这部极其传统的,已经可以称之为“老套”的动画——《泡泡》。
约莫半年前,当我看到这部作品初创的消息时,点进STAFF列表,众星云集所带来的强烈压迫感向我传来:这仿佛继承了国家队的光荣的传统,《DARLING in the FRANXX》《甲铁城的卡巴内瑞》等等作品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这一刻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是乎,感动万分的我在萌娘百科该作品的评论区留下了一条评论:
这条评论现在是热评第一了。
当然了,我们大可以纵情地赞赏这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