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2月8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春节迷思:子供向是ACG爱好者的归宿吗
以下正文。
“我认为教育小孩“世界上没有黑暗”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虚渊玄
虽然已经是大年初四了,还是给各位拜个晚年,祝各位接下来的春节假期能够愉快度过。既然是春节,走亲访友肯定避不了。每逢熊孩子来临,安抚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最好的方式就是——
打开一集《心跳!光之美少女》,和TA一起看,顺便普及一下扭曲方面的知识。除了收获“哥哥/叔叔你怎么看这么幼稚的东西啊”的质疑之外,有时我也难免想点什么,比如说,为啥我们真的都会看这些东西啊?
大友的历史,应该甚至比这里提到的《光之美少女》本身还要长。早在《美少女战士》风行的那个时代,在那些“儿童向”舞台活动中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得到大友的身影了,这也恰恰是“大友”一词由来的根源。除去已经有着悠久大友文化的日本,在中国,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大友的身影,而也有很多中国的子供向动画成为了大友口中的“中成药”,凭借着其过硬的质量让很多动画爱好者为之疯狂。
在我们讨论中国的大友群体时,...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月29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神棍、摇篮与互联网——评《地球外少年少女》
以下正文。
警告:内含大量剧透
太空歌剧曾经是ACG的一个热门题材。
在那个日本人踌躇满志,浪潮迭起的时代中,从《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开创、《银河铁道999》的无尽铁路之旅,到《银河英雄传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机动战士高达》对巨大机械的生动演绎,太空歌剧应该是最符合那个年代日本人气质的作品类型了。太空歌剧题材的发展也尤其同时带动了日本动画内容上和受众上的大发展:内容上,日本动画的作画突飞猛进,大量在之后成为大腕的动画师们在这一时间段受感召加入动画行业,创造了无数可以称作艺术的动画片段,也成为了日后动画热潮的推动者;受众上,这一时间段的日本第二次电视动画热潮带动了日本动画从子供向转为全年龄向,社会上也进一步认可了动画的商业价值。
不过,请注意这个加粗的“曾经”。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日本在经济上不复当年买下纽约的豪情壮志,而ACG也慢慢失去了这份热情与豪气,太空歌剧作品逐渐稀少了起来。不过,人类对于浩瀚星空的追...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月24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颜色的异变——漫谈ACGN文化中的性别认同
以下正文。
最近微博@拯救大龄二次元发的一条推文难得地让我唏嘘了一下。
虽然说我和这位并无任何交集,但转念一想,我好像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在主流平台看到TA们的名字了。这里没有任何想要对这件事情本身以及背后的诸多纠葛进行评论的意思,但实际上,大约近百年来性少数群体对自身价值表达的诉求和群体意识的建构一直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而其中性别认同更是一个充满了波折与争议性的话题。有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相关的元素,而ACGN作品中尽管还没有到泛滥的程度,但还是有不少案例可以供我们窥探一眼ACGN文化中性别认同的发展的。
东亚的汉字文化圈中,跨性别者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基础:“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逃)抛开玩笑话不谈,如果想要看看ACGN作品中的性别认同的变化趋势,那么除去《乱马1/2》这种带有奇幻性质的性转、以及可以说已经成为了ACGN文化中不可缺少一部分的伪娘,我更想先讲的是脑...
写在前面:本文系萌娘百科条目“原生质性”,2022年12月2日编辑完成,以CC-BY-NC-SA 3.0 CN协议引入。
以下正文。
拒绝形式上的束缚、安排上的固定,摆脱僵化的思维,这是一种能够展现任何形态的能力。我将这种能力称为“原生质性”。
——Sergei Eisenstein[1]
原生质性(Plasmaticness)是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1948)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动画理论术语,指的是动画如细胞中的原生质般颠覆陈规、在规范中挣脱而获取自由、随意变换形式的能力。
简述1930年春,著名电影艺术家谢尔盖·爱森斯坦应邀访问美国,并拜访了迪士尼位于洛杉矶的制片厂[2],充分了解了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与创作过程,并深深着迷于此。回到苏联后,爱森斯坦撰写了数篇讨论迪士尼动画的文章,这些手稿在其去世之后被结集出版。在手稿之中,他提到:
The rejection of the constraint of form, fixed once and for all, freedom from ossification, an abi...
什么是漫画?当我们把这个问题输入到不同的地方的时候,我们会接收到明显有着差异的对漫画的定义。
这些定义多半都是一些带着相对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描述的长难句,我们自认为可以轻易地对着一副作品下判断:这就是漫画,但我们自己却很难将这种判断转化为定义式的文字,所以啥是漫画呢?或许是“我一看就知道这是漫画,但是想要用语言描述就会变成依托答辩”的一种艺术形式吧。
那么啥是日本漫画呢?我们加上了“日本”这样的限定词,似乎只要是看到作者是日本人的漫画我们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认定了,听上去比认定什么是漫画更简单一点。但当我们再进一步地谈及“画风”“特点”云云之时,或许单纯的国籍判定也足以让人蒙上疑云了。中国人在日本漫画杂志上创作的漫画是日本漫画吗?日本人在漫威创作的漫画是日本漫画吗?“画风”总归是一个比漫画本身更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而且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如此频繁的现在,将画风和某个国家对上号也太怪异了。
不过,当我们再进一步去诘问“日本人在日本所创作的漫画”的历史的时候,或许定义就会明晰很多了。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舞台上,我们看到了无数漫画家、责任编辑、读者、出版社、漫画网站,以及漫画...
写在前面:本文系2023年3月18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与中山大学动漫协会合作的“漫漫丝路,光影为证”史学观影会《浪客剑心:追忆篇》映前讲演讲稿。
以下正文。
黄金时代是一个听上去挺美好的词,似乎能够标上“黄金”二字的一切都是闪闪发光的。我们确实可以听到许多带着黄金时代的名词,比如说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差不多是二战开始到50年代中期反漫画运动高涨的这段时间;比如说战锤40K里面的黄金时代,人类的实力强的怕人; 再比如说日本动画的黄金时代,这个说法指代的东西就很多样了,你如果打开百度去搜索这个词的话,可能可以搜到各种各样的说法,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到最近几年好像都算得上黄金时代,这黄金也太贬值了点。
但是当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个所谓的“日本动画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其实里头的问题还挺大的。先不说这个宽泛的时间跨度,我们很容易在厚古薄今的时候遇上非常经典的幸存者偏差:对于上世纪的动画而言,能够流传下来被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已经经过时间淘洗的受到认可的作品了,再怎么地也都是至少有着不少人喜欢的作品才有传下来的机会,而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正在连载的动画则没有这个淘洗的过程,无论好还是烂...
写在前面:本文系原萌娘百科芳文组视频文案,视频已删除,文稿完稿于2022年6月。文章部分受到了芳文组其他成员的校对帮助。之后亦以“萌娘百科芳文组”名义投稿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略有改动。
以下正文。
青蓝的天空,间或夹杂着的白云,略微放低的镜头。之后,少女们雀跃而起。
假如说要给芳文社的漫改动画作品标记上一个鲜明而有梗性的标签的话,那么芳文跳绝对会是这一标签的首选。的确,芳文跳差不多便是伴随着芳文漫改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一名词本身的发轫却远比它的出现晚得多。芳文跳(日语:きららジャンプ),第一次是在脍炙人口的《轻音少女》动画第一季的OP动画中出现的。虽说《轻音少女》首次出现了芳文跳,可当时并未有这一梗称,而继《轻音》之后,芳文社的旗下其他作品漫改企划也相继开始放送播出,直到2016年7月,日本的动漫爱好者们发现:在这些芳文社的漫改动画里均出现了类似《轻音》中的跳姿。随后有人在twitter上对这些画面进行收集总结并且将这一动作命名为きららジャンプ。之后,他又列出了一些其他并不太符合这些特征,但也足够“跳”的片段。这一归纳总结迅速在日本及海外的芳文社观众社群中传播,到了这一年的1...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月17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另外,专栏版经过指正对希腊神话故事中诸神名字进行了修改。专栏版链接:百合是百合吗?——百合词源的考察与分野
以下正文。
《现视研》中的大野加奈子有言:这个世界上没有讨厌BL的女人。
对于男性而言,这个说法能否转换过来呢?这儿肯定是不能够断言的。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或许狭义的GL作品并没有那么广的受众面,但百合作为ACG内外一个很重要的作品类型,已经收获了大量拥趸,无论男女。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探究百合定义,阐明其与GL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文章,这儿也无需多言。不过,如果尝试去搜寻“百合”一词用来指代这种作品中女性之间关系的来源,或许你会搜到这么一条广为流传的说法:男同性恋杂志《蔷薇族》的主编创造并让“百合”一词作为蔷薇的对立面发扬光大。这个说法正确吗?百合一词究竟是不是从“百合”这种花中衍生而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百合一词词源的诸多说法,探求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词上面所产生的词源分野。
我们先来驳斥一下《蔷薇族》主编伊藤文学的观点。在很多次采访中,他都自称,是其在创办了BL杂志《蔷薇族》...
转移:漫画纸质媒体的衰落与网络漫画的发展日本漫画终于进入了21世纪。你我或许都知道一个很知名的有关日本的梗,那便是他们更新科技流程的极其缓慢。然而,在ACG界上,这种对科技的不敏感性却体现得并没有那么明显。动画上,90年代末期数码作画就基本完全取代了赛璐珞作画,而21世纪最开始的几年也见证了CG技术的广泛运用;小说投稿网站“成为小说家吧”早在2004年便已成立。而对于日本漫画而言,网络漫画的发展也是在21世纪初便开始了。不过,在网络漫画发展的同时,纸质漫画杂志的衰落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棘手问题。
实际上,漫画杂志的衰落比网络漫画的发展还要稍早一些。对于发行量稳居日本第一的《周刊少年Jump》而言,1995年的653万本年均发行量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天花板,仅仅过了短短三年,发行量就几乎腰斩般滑到了年均360万本。对于其他漫画杂志而言,这种情况更加让人揪心:少女漫画杂志《RIBON》从1994年的255万部峰值迅速滑落到2004年的53万部;青年漫画杂志《周刊Young Jump》从1995年的202万部滑落到2005年的108万部;更不用说原本也就仅有几十万部发行量的杂志,更是惨淡...
结合:从二次创作到Comic Market可以笃定地说,二次创作随着漫画的现代化而产生,并与之形影不离。然而事实上,一直到70年代同人创作真正被认定为一种“文化”并有了建制之前,二次创作有着另一个名字,那就是“抄袭”。而这种名声即便是同人文化已经成熟的当下,也一直是所有同人创作者心中的梦魇。因此,我们先来谈谈二次创作被赋以“同人”之名前的历史。赤本漫画时期,有不少小出版社将一些欧美国家的漫画进行拼接、组合,之后印刷成一本可以说逻辑混乱,内容模糊的粗劣漫画,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二次创作的先祖了。当然了,我们显然不会开这种玩笑,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漫画分化趋势的明显,针对性更强的不同种类漫画也显然收获了更多的粉丝,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他们也有了批量印刷自己的同人志的能力,同人文化便这么发展起来了。
需要说明的是,同人文化的诞生并非“同人志”一词的诞生,许多漫画界的名词都脱胎于原本的旧语,同人志亦不例外。在明治时代以尾崎红叶为代表的文学团体砚友社所发行传阅的《我乐多文库》被视为是同人志的起源。到了战后漫画风行之时,也有不少漫画爱好者以现有的漫画角色形象为蓝本,创作自己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