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字
10 分钟
魔法少女消亡史:后《魔圆》时代魔法少女分异及其演变

本文原系中山大学动漫协会第6期社刊动漫版文章,由于图片难以安插因此去除了所有文中的插图。文章的初稿创作时间为2024年4月~7月,感谢千月老师对原文章的排版,使之熠熠生辉。

本页面为大纲页,内文烦请点击以下超链接前往各章节进行阅览。

前言#

“好想当魔法少女啊!”

——每个女孩子应该都曾经有过一次模仿着骑扫帚飞上天,得到所想之物,变得可爱……同这样的幻想一起嬉戏的经历吧。

——須川亜紀子《少女と魔法―ガールヒーローはいかに受容されたのか》

人人都曾幻想过成为魔法少女。我们都曾幻想过有一天接受异世界的委托,担负起秘密打击邪恶的任务,并在一个小精灵的跟随下改变人生1。作为一种几乎如集体癔症般地,在少年时期萦绕于我们脑海中的想法,魔法少女就如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言的假面剧一般,我们从未质疑过它,只不过这种相信可能是过去式的2。这种对魔法少女的迷恋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影视工业所生产的魔法少女影片有关,因此这类影片本身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文论述的视野之中。

我们可以轻易地建构出一个被视为类型片的魔法少女故事范式:一位还处在义务教育3时期的普通少女被机械降神的小吉祥物选中,换上一身迥异于日常着装的战斗服,并由此承担起打击邪恶的任务。与此同时,她还需要向自己的家人以及一位相互有好感的异性隐瞒这一点,并在战斗的过程中结识新的保守秘密的伙伴(她们通常是班上的同学,刚转校来的插班生,乐于助人的学姐等等主角身边的人),最终打败关底BOSS,回归日常生活。

这种建构正在被消解。这也就是标题所提到的“魔法少女消亡史”的“消亡”对象:我们可以在近些年看到大量“离经叛道”的,在对“魔法少女”这一概念的建构上背离传统建构方式的作品存在。说到底,什么是“魔法少女”?它究竟应该是一类影片的总称,还是一系列角色的符码?在前文所述的,传统意义的“魔法少女”被消解的同时,我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内容识别出新的“魔法少女”与传统意义的“魔法少女”之间的共性的?为此,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这种“新”发轫的时间节点,来进行一个二元化的“前”与“后”的分割。幸运的是,我们确实有这么一部作品,无论是诞生时间上还是作品本身上都很适合作为这种分界线存在,亦即2011年播放的日本电视动画作品《魔法少女小圆》。

作为“类型片”存在的魔法少女可以说是日本与西方动漫研究者们争论的前沿阵地。围绕魔法少女的讨论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其中一种观点以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心,将论述重点集中在魔法少女对日本女性意识的反映、灌输与培养上(S. Napier, 2005);另一种观点则从御宅学理论出发,认为魔法少女作品本身是日本动漫作品对现实进行解构的象征,其所展现出的所谓“性别意识”与现实之间并无关联(斋藤环, 1998)。同时,也有一批学者致力于还原魔法少女的发展历史本身,并将其与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相结合,得出一些颇具社会性的、模棱两可的结论(S. Kumiko, 2014)。

在具体的魔法少女作品上,过去对个别魔法少女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亦有之,但较多针对的都是较为古早的作品,例如1966年的《魔法使莎莉》(须川亚纪子,2006)、1983年的《我是小甜甜》(大桥崇行, 2010)等。亦有对近些年的“非传统”魔法少女作品进行论述的文章存在,如针对《新本格魔法少女莉丝佳》(佐藤心, 2006; 仲俣暁生, 2006)以及《飞翔的魔女》(渡辺賢治. 森覚, 2017. 2018; 玉井建也, 2021)所展开的论述,但对于近些年的魔法少女创作趋势上的变化尚无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魔法少女小圆》的诞生不仅在动画观众界,在动画与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也掀起了一波新的高潮。日本知名现当代文学批评杂志《Eureka》(『ユリイカ』)在2011年11月为这部作品专门出版了一期临时增刊号,该作的划时代意义可见一斑。从这部作品出发,老生常谈的性别主义批评会着眼于其中的人物关系,并将其视为一种“酷儿主义的交往”(K. Cooley, 2020);亦有研究者从“游戏型写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将晓美焰的角色形象与“玩家”的后设叙事进行联结(F. Greenwood, 2015);对于离这部作品的诞生较近的研究者而言,该作所体现出的御宅族群体与亚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很值得展望的愿景(加野瀬未友, 2011)。

那么,在《魔法少女小圆》诞生超过13年的今天,在一批“看着《魔法少女小圆》长大”的人已经逐渐进入ACG生产领域的情况下4,我们应该将视野转向《魔法少女小圆》之后的“魔法少女”,而更为重要的是,转向“魔法少女”本身。现在的魔法少女所进行的战斗与她们数十年前的前辈们还是一样的吗?如果一样的话,她们的战斗本身意义在何处?如果不一样的话,这种不一样又体现在哪、为何存在?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还需要怎样的魔法少女?这些都是没有魔法的“麻瓜”们可以考虑的,颇有意思的论题。

零、魔法少女的两组对立统一:她们是少女吗?#

本部分文章见此

壹、《魔圆》之异质性:魔法的被攫取还是攫取?#

本部分文章见此

貳、后《魔圆》与后3·11:日常的颠覆与反颠覆#

本部分文章见此

參、魔法少女走后怎样:社会性的驯化#

本部分文章见此

肆、当大友成为反派:被解构的解构本身#

本部分文章见此

伍、后流行病作品?:对“当下”魔法少女的假设#

本部分文章见此

附录、文中提及的后《魔圆》时代作品列表#

Footnotes#

  1. 某些时候我们也把这个叫中二病。

  2.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 王志敏 赵斌(译). 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3. 在不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定义有所差异。这里我们使用类似中国的定义,认为九年级(初中三年级)之前的教育阶段皆属于义务教育。

  4. 一个典型的例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1269280 (进藤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