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东京大学百合爱好会的百合史相关文章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词语差异:
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在“角色萌”的文脉上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因为深入描写很少,所以留下了许多创作的余地,二次创作就会在这些余地之中寻找同性爱的关系。其结果是,由强烈的恋爱感情和性欲结合起来发展的感情被称为“gachi百合”(「ガチ百合」),而由友情延伸出的比较“轻松”(「ゆるい」)的恋爱感情则被称为“软百合”(「ソフト百合」),这种差异体现出了想要区分两者的想法。
在翻译的时候,由于这一段内容紧跟着Kirara系以及《摇曳百合》的论述,再加上这个词非常容易望文生义,所以我非常自然地将其与中文讨论语境中的“轻百合”这个词在心目中画上了等号。但是之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相同的所指会在不同的环境之中用上了不同的能指,因此做了一些相关内容的考察,其结果远远超乎了我的预想,因此在此做一个抛砖引玉,看看从发生学角度来考虑,这两个词究竟代表了怎样的文化背景。
“轻”和“软”这两个前缀的泛用性都挺强的,在中文语境中“轻”这个词几乎已经成为了“淡化/弱化某种事物”的惯用词了,我们可以在讨论中看到轻百合、轻BL、轻BG等等说法;在日文语境中,类似地,ソフト(软)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前缀,我们可以看到软百合、软BL、以及软银(笑)。与“轻”对应的词是“重”,近年来将纠结程度较深的人物关系称为“重”也成为非常常见的称呼了(重女),当然这个词本身其实与日文的关系还要更深厚一点(重いの関係);而与“软”对应的词是“硬”或者说“gachi”(ガチ),如前面的引文所述,在日本的讨论环境中同样代表的是强烈的、在同性爱语境下纠葛的感情。这么一看是不是还是很像?
但是,当我们真正意义上去溯源的时候,这两个词就展现出分道扬镳的趋势了。中文语境下的轻百合一词诞生于2011年前后,其最主要的契机应当是《摇曳百合》的动画化,彼时这部作品受我国台湾地区翻译的影响也被比较广泛地称呼为《轻松百合》,这毫无疑问为“轻”这个词进入相关讨论中提供了契机。再加上同一时间段《魔法少女小圆》等作品的流行让国内也经历了与日本类似的“百合”泛化的过程,为了将这一门类进行进一步细分,“轻百合”这个术语被固定了下来,并在之后随着更多容易被认为是该门类的作品出现后成为了中文讨论语境下的常用词。从早期的相关讨论 可以看出,彼时的观点认为“轻”体现在以下两点:①感情描写不是重点;②人物关系模糊暧昧。
至于软百合,由于近年来这一门类的作品较多的原因,可能东京大学百合爱好会的原文作者在没有进行详细考察的背景下也将其望文生义地理解成了《摇曳百合》所带来的百合热潮下的产物,但是实际上这个词诞生的远比这更早,而早期以此之名称呼的作品竟然是……《圣母在上》。
2007年出版的《圣母在上》小说第30卷后记中写到:
《圣母在上》是奇幻故事的样子。
虽然不少人也用其他种类来划分,像是“校园喜剧”“软百合”“推理”等等。
当人们在整理成山的书籍时,或是想要向别人推荐的时候,小说的分类就挺便利的,所以我也觉得有分类不错,但是所谓的分类,不是能够一口断定分割的,根据不同的人读完之后持有的印象,就会说这是一本「怎样怎样」的小说,只不过是一种标签,只要没有太脱离小说的内容,基本上哪一种分类我都觉得很好。
在同一时段的互联网上,我们也能见到一些对这个词的运用,比如说……对《红线》(!)的推荐博客 ,其将这部作品称为“气氛上就像《圣母在上》一样给人软百合的感觉”。
但是,在现在的讨论语境下,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摇曳百合》依然是“轻百合”或“软百合”,《圣母在上》却必然不可能被视为这样一种浅度的百合。换言之,尽管当今的语境下“轻百合”与“软百合”代表的几乎就是同一类作品,但从这两个词诞生之初所指代的范围来看,“软”比“轻”大得多。换个角度重复一遍,我们也可以说“gachi”比“重”小得多。
那么,为什么两个诞生之初有着云泥之别的词语,在当今两个国家的不同讨论大背景下却有了相似的指代呢?我们自然需要去思考这两个词语诞生的原因。我们对前面提到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会发现这两个词的诞生实际上有着相同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百合的“泛化”(我在上面用的词)或者“扩圈”(现实中的讨论更多会用的词)。日本的百合发展史经历过两次非常有代表性的“扩圈”时刻(《圣母在上》与《摇曳百合》),很难说这两部能够让大量非百合观众接受的作品不是百合,但是为了找到它们能够让非百合观众接受的理由,原本的gachi/重百合受众便寻求能够为“因这些作品而入坑”的人准备的一个合适的分界。就这样,我们见到了软百合,或者轻百合,这些词不是由这些代表作品之后的观众们产出的,而是由这些代表作品之前的观众们创造的。
那么,让我们再一次审视与之相对应的,“gachi”与“重”百合的意义。通过把上文中中文互联网对轻百合的相关论述反过来,我们会发现所谓“重”百合实际上可以说就是“感情描写是重点且/或人物关系非常清晰”的作品(这也符合我们现在的印象);而日文互联网讨论环境下的“gachi”百合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能就有点困难,我们通过对百合史进行梳理,可以认为这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及之前的那些悲情的、生活在同性恋解放活动之前的阴影中的创作者们所构建的百合作品,以及其大多为女性的受众所乐见的内容。
这两个词直到现在还有这样能够一眼分出不同的差异,这一点便很值得我们重视了。由于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显然比“轻/软百合”要低,它们现存的变化不大的词义可以让我们一窥“扩圈”前后的语言环境的变化。“gachi”百合(似乎可以定位于)诞生在互联网产生初期的日本,这意味着主要的讨论载体的变化(从信件交流/线下交流到互联网交流):原本只能藉由为数甚少的媒体进行口耳相传的小众文化在互联网与知名作品的借助之下得到了相对较大的曝光,也带来了与过去迥异的受众构成,这让原本带有一定反抗元素的百合作品及其粉丝们生造出了“软”来为自己的“硬”抗争。而中文的“重”百合诞生于流媒体动画逐渐火热的中国,类似地,这意味着主要的内容载体的变化(从下载到在线):技术的发展让动画的受众群体扩大成为可能,流媒体时代中“百合”一词的定义被《摇曳百合》所覆盖,这样为了让这一覆盖变得合理,原本完全是小众文化(甚至可能弱于日本,考虑到其群体意识形态支撑的缺乏)的百合众则用了“重”这一多少带点自嘲的称谓来为自己标榜。这个“重”之后的使用次数比“gachi”多得多了,这自然是后话了。
通过对上述两对词语的诞生进行梳理,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些结论了。“轻百合”或者“软百合”,其诞生的背景与“在此之前的百合受众”和“百合作品的载体”密不可分,反映的实际上都是旧受众面对新载体的包容与理所应当的自反态度;而尽管他们诞生时的环境迥异,但在两国的百合受众、百合作品与载体都随着时间轴的对齐走向相似的情况下,这两个使用频率都不低的词其词义也走向了相似,这自然不是“旧受众”以及词语诞生时的“新受众”能够控制的了。
进一步说,我们的确正在经历一轮由于主要载体变化带来的各种细分领域受众的变化,百合自然是这些变化的一部分。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进一步地对“百合”涵盖范围的泛化与细分,反而是看到了各种对语义垒起街垒的行动,这提醒着我们自己已经处在完全迥异的讨论环境下了。在圈层化愈发严重的当下,这种“浅度百合”的发生学是否会成为一种未来只能作为对过去互联网讨论环境幻想的凭依呢?考虑到笔者正是在“轻百合”一词被打造出来之后才随着诸多被划入这一范围的作品进一步接触到更“重/gachi”的百合的,我还是希望未来能够容得下更多“轻百合”般词语的生发。